- ·上一篇文章:互联网联合放贷规则缺失 立规后对谁冲击最大
- ·下一篇文章:京东金融Plus
趣店大白汽车紧急“撤退” 互联网汽车融资租赁玩不下去了?
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互联网平台为何还要趋之若鹜地杀入?上述汽车金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主要还是看中丰厚的利润。直租涉及的链条太长,包括从前端汽车采买,到提供维修保养等汽车后市场的服务,涉及越广,也就意味着将来的利润点越多,发展空间更大,平台的估值也会提升。”
但是,“涉及链条长”就像一把双刃剑,很多平台最初只看到盈利空间,却忽略了运营成本。优信、瓜子等等都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金在布局融资租赁产品上,然而火热了一年多,融资租赁产品的盈利仍然是个问题。
“汽车直租没有那么好做,它不仅仅是一个金融工具,首先人员、资金、基础设施都得配齐,然后得有足够的交易额去支撑这个体系的运转。看上去简单,把车租给人就完事,但是要想做好很不容易,因为你很难在短时间把运营成本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一洋告诉记者。
而前期很多平台盲目杀入汽车金融市场,也致行业出现了不少乱象。某华北地区汽车直租平台高管向记者表示,当有一家平台摸索出所谓的“商业模式”,那追随者就会集体涌入,“占坑圈地”,接踵而至的价格战无可避免,新玩家再入场将无钱可赚。对于大多数入局者而言,被收割恐怕是难逃的命运,背后最致命的原因是“后进生们”集体看轻了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操盘的难度。
难点主要存在于哪些地方?赵一洋透露,车源困局就是平台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平台与主机厂的供货关系直接影响平台的购车价格和交付时效,然而,汽车互联网直租平台大多都是互联网基因深厚,汽车基因欠缺,缺乏对主机厂的谈判筹码和资源关系,因此主机厂对直租平台供货不及时几乎是行业通病。简单来说,这个问题拼的就是谁和主机厂的关系更好。
“为加强自身供应链管控,多数汽车互联网直租平台都选择借鉴亚马逊模式自建汽车仓储物流体系,然而汽车供应链基础设施自建之路困难重重,供应链效率堪忧。”赵一洋直言,在互联网直租行业,50天的提车周期几乎是常态,如此长的提车时间,很多平台包括仓储体系在内的供应链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流量的聚集和引导难题也在平台发展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从线上流量入口来说,汽车互联网直租平台以初创公司为主,其本身并不是巨型流量入口,因此,要么花费巨资购买传统流量,如毛豆新车的巨额广告投入;要么投靠巨头门下,获取巨头的流量入口,但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付出巨额的代价。这一点从支付宝切断趣店入口的影响上也可窥见一斑。
当然,互联网直租平台面临的最根本问题还是资金难题。“不是说你有1亿元就能做下来,可能背后需要的是10亿甚至更多。为什么弹个车能不断烧钱,因为背后有阿里巴巴雄厚的资金支持。”一名汽车直租平台负责人直言,平台的模式决定了其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去集采车源,但收回租金的摊还周期较长(1-4年),平台融资效率至关重要。
此外,以租代购模式在国内并不成熟,用户的接受程度不高,市场教育尚需一段时间。基于上述问题,有不少汽车金融行业人士认为,以租代购其实是一个极小的市场,虽然“风险较小”,但是“量根本做不起来”,不值得深耕。但也有人表示,“现在不需要想盈利的问题,把蛋糕做好做大了,利润自然会来。”
“颠覆者”何以颠覆
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尚不成熟,市场整体规模较小。鲸准在上述《报告》中估算,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汽车融资租赁在汽车金融行业的渗透率达到4%,同年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达到40%。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将达50%,融资租赁的渗透率将达到8%。但相比于美国80%的汽车金融渗透率中,有近50%为融资租赁,相差甚远。
从上述数据来看,汽车融资租赁市场确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但由于融资租赁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准入门槛不高、监管缺位等,导致行业发展出现良莠不齐等发展隐患。
“很多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开展业务,本质上就带有金融属性,因此对于风险的把控至关重要,尤其是接入央行征信,同时打通传统征信渠道和互联网征信渠道才能极大程度提升风控审核效率,为平台长远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美利金融相关负责人认为,平台应接入尽量多的资金源,一方面为业务规模的加速扩大提供保证,另一方面也让风险更为分散。而在多元化资金渠道的基础上,通过渠道下沉,以及产品、服务的持续深化和差异化策略,构建竞争壁垒。
哪些平台能够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活下来且活得好?京东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杨才勇告诉记者,无论是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科技打通线上线下场景,双向促进和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完整、体验更好的服务,是建立汽车金融服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业务开展中,能够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科技对获客、渠道、风控、运营等各个环节进行融合提升,产生乘数效应的机构将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部分从业者认为,前期深耕市场的互联网巨头更具优势,后入者很难再掀起新的水花;亦有从业者表示,不见得就是巨头的天下,核心还是在于平台是否扛得住运营成本,某些平台可能通过烧钱等方式成为了一时的“颠覆者”,但未来可能还会有另一种模式来颠覆你,除非你能看到并活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