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劳保局专职驾驶员优秀事迹材料
- ·下一篇文章:社保局科长优秀事迹
领导在宣传部长论坛会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教授:
大家好!
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推进的重要时刻,市委宣传部门组织举办这次全市宣传部长论坛,对于指导谋划当前工作,凝聚各方力量智慧,共建幸福美好新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按照本次论坛安排,我结合县情实际和自己以前分管农村工作的经验,以“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为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供大家参考借鉴,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工作进展
近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依托灾后重建、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的强力拉动,先后投入资金3.8亿多元,在全县农村大力实施“三建四通五化”(建园、建池、建家,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探索出了产业支撑型、项目带动型、城镇拉动型、商贸服务型、生态移民型等新农村建设路子。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完成农民住房重建5424户、维修2712户,建房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9.4%,群众住房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还配套建成绿化小广场32个3万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08台(套),安装乡村太阳能路灯1000余盏,完成新村道路硬化72.3公里,建设卫生厕所5700余座,发展沼气池6068户、太阳灶6000户,完成了85个村安全饮水项目,每个新村庄都配套了医疗卫生室、村级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五保家园,都建成了以文明守法、村规民约、新风正气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墙,大多数农户都用上了沼气、吃上了干净水、看上了有线电视,每个异地重建点都扶持发展了群众赖以增收的特色农业产业,农村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布局不断趋于合理、文化阵地不断趋向完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总数已达到68个,占到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8%,呈现出特色产业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同步推进、环境整治与乡村文明同步加强、农民素质与基层民主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二、工作启示
回顾总结近年来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感到,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科学规划是前提。面对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用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编制规划,充分考虑人文、自然、经济等多种因素,精心编制了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设计了分散重建的户型,从新农村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都严格执行规划,为指导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论是自身条件好还是建房能力差的农户,对其住房均采取规划设计一步到位、逐步完善配套设施的方式,既凸显新村整体风貌,又使群众住房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务实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整合资源是关键。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细化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农业综合开发、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将各类涉农项目向新农村示范点靠拢,发挥了资源整合效益。同时,县财政对重点工作重点扶持,两年来投入资金近2700万元,推动了新农村基础条件全面改善。在整合项目、加大投入的同时,又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把财政投入与群众投劳结合起来,把自力更生与社会帮扶结合起来,把公益性基础设施共建与群众住房自建结合起来,加快了建设进度,确保了建设质量。
3、群众支持是根本。我们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让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当主人、作主体、担主力,在规划设计、房屋选址、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广大群众感恩党和政府,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邻里互帮,亲友互助,共建美好家园。各级干部和基层党员苦干实干,乐于奉献,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形成了干部群众密切协作、和谐奋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4、健全机制是保障。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我们确立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凝聚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搞好新农村建设。实行县级领导抓点、单位包村、工作队驻村办点的工作责任制,做到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同时,把新农村示范点创建工作纳入经济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范围,实行每月督查、半年观摩、年终考核评比制度。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不定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事项,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5、城乡统筹是方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懈地实施城镇建设突破战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省级生态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城镇化率逐年提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同时,坚持从县城、小城镇和中心村三个层次做起,统筹考虑人口分布、地域特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因素,有序引导和带动农村人口、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适度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和靠拢,有效地节约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成本,方便了群众接受公共服务,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形成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对策建议
虽然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做了不懈努力,使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区)相比,我们在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而且我县目前仍有50个行政村、136个自然村、2464户9371名群众居住在高山、半高山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偏远,信息渠道不畅,资源禀赋匮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主导产业开发不足,农民收入渠道单一,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由于灾后重建,多数农户债务负担过重,还贷压力较大。基于以上考虑,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科学规划、基础先行、拆建并举、产业跟进、综合配套、整县推进”的思路,完善提升旧点,拓展打造新点,力争每年都建成一批高标准的新农村示范点,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彰显地域特色。聘请有较高资质的单位,制定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整体规划标准。在完善现有公路沿线68个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