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常用公文规章制度0003 → 文章内容

薪酬管理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2 22:04:26

环境条件。c、将每一个主要岗位的每个影响因素分别加以比较,按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排序方法与“排列法”完全一致。d、岗位评定小组应对每一岗位的工资总额,经过认真协调,按上述五种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找出相对应的工资份额。e、找出单位中尚未进行评定的其它岗位,与现有的已评定完毕的重要岗位对比,要素相近的,就按相近条件的岗位工资分配计算工资,累计后就是本岗位的工资。

  四)评分法。亦称点数法。该法首先选定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一定点数表示每一因素,然后按预定的衡量标准,对现有岗位的各个因素逐一评价、评估,求得点数,经过加权求和,最后得到各个岗位的总点数。

  其具体步骤是:

  1)确定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所选是与岗位任务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有四方面:a、岗位的复杂难易程度。b、岗位的责任。c、劳动强度与环境条件。d、岗位作业紧张、困难程度。

  2)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各类工作岗位评价的具体项目。

  3)对各评价因素区分出不同级别,并赋予一定点数,以提高评价的准确度。在确定各项目总点数以后,可采用等级差数规定出本项目各级别的评分标准。(见书250页。)

  4)将全部评价项目合并成一总体,根据各个项目在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性,分别给定权数。

  5)为了将单位相同性质的岗位归入一定等级,可将工作岗位评价的总点数分为若干级别。

  评分法的优点是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由于它是若干评定要素综合平均的结果,且有较多的专业人员参与评定,从而大大提高评定的准确性。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在选定评价项目及给定权数有一定主观性。因此评分法适于生产过程复杂,岗位类别、数目多的大中型单位的采用。

  第三节 人工成本核算

  01.企业人工成本,亦称人工费或人事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和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包括:人员从业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教育、劳动费用、住房费用及其它人工成本等。人工成本不仅是企业成本中用于人工的部分,也包括企业税后利润用于员工分配的部分。

  主要如下:

     a、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b、社会保险费用。

     c、住房费用。

     d、福利费用。

     e、教育经费。

     f、劳动保护费。

     g、其它人工成本。

  03.确定合理人工成本应考虑的因素:

  一)企业的支付能力。企业薪酬水平是由各种生产率决定的,一个重要原则:生产率增长先于薪资增长。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有:

  1)实物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支付力的一般尺度。

  2)销货劳动生产率。是一般尺度。

  3)人工成本比率。是衡量支付力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分析企业人工成本支付能力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4)劳动分配率。是重要尺度之一。

  5)附加价值劳动生产率,亦称净产值劳动生产率。是一般尺度。

  6)单位制品费用。是一般尺度。

  7)损益分歧点,是企业盈亏的分解点。

  二)员工的生计费用。是企业“非支付不可的薪资”。生计费随着物价和生活水平两个因素变化而变化。

  三)工资的市场行情。亦称市场工资率。确定薪酬要考虑市场行情,也称为同工同酬原则。

  04.人工成本核算程序:

  一)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包括:

    1)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

    2)年人均工作时数。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损耗工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3)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4)企业增长值(纯收入)。5)企业利润总额。6)企业成本总额。7)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它人工成本。

  二)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

  1)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的比率。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销售收入=(人工费用÷员工总数)÷(销售收入÷员工总数)=薪酬水平÷单位员工销售收入。

  2)劳动分配率。劳动分配率=人工费用÷增加值(纯收入)。

  05.合理确定人工成本的方法:

  1)劳动分配率基准法。是以劳动分配率为基准,根据一定的目标人工成本,推算出所必须达到的目标销售额;或根据一定目标销售额,推算出可能支出的人工成本及人工成本总额增长幅度。

  合理的人工费率=人工费用÷销货额=(净产值÷销货额)×(人工费用÷净产值)=目标附加价值率×目标劳动分配率。

  应用劳动分配率基准法的步骤:(具体计算方法见书259页。)

  2)销售净额基准法。(该部分计算较多,详见书259-260页)。

  3)损益分歧点基准法。(该部分计算较多,详见书260-261页)。

  第四节 员工福利管理

  01.福利,本质上是一种补充性报酬,往往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而是以服务或实物形式支付。有多种形式:全员性福利、特殊福利、困难补助。

  02.福利管理的主要内容:确定福利总额,明确福利实施的目标,确定福利支付形式和对象,评价福利措施的实施效果。

  03.福利管理的主要原则:

    1)合理性原则。

    2)必要性原则。

    3)计划性原则。

    4)协调行原则。

  04.各种福利总额预算计划的制定程序和内容:

  1)该项福利的性质:设施或服务。

    2)该项福利的起始、执行日期,上年度的效果及评价。

    3)该项福利的受益者、覆盖面、上年度总支出和本年度预算。

    4)新增福利的名称、原因、受益者、覆盖面、本年度预算、效果预测、效果评价标准。

    5)根据薪酬总额计划和工资、奖金等计划,检查该项福利计划的成本是否能控制在薪酬总额计划内。

  05.社会保障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具有经济福利性。

    2)属于社会化行为。

    3)是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为根本目标,包括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

  同时,从国家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来看,社会保障应覆盖社会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二是服务保障;三是精神保障,属于文化、论理、心理方面的保障,是更高层次的保障。

  06.社会保障的构成:社会保险(针对劳动者)、社会救助(针对贫困者)、社会福利(针对全体居民)及社会优抚(针对军人及其家属)等其它各种符合以上三要素的社会性保障措施。

  07.有关住房公积金的计算详见书265-266页。

  ① 附加价值=销售(生产)净额-外购部门=销售净额-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薪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