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下一篇文章:十佳班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刘XX,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一个再朴实不过的名字,人如其名,一个憨厚、少言、皮肤黝黑的普通农民,却有着颠覆农业生产方式的非凡志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且主要装中国自己的主粮;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服务社会的更大人生价值是他的志向写照。十年时间,从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变身时髦家庭农场主,成为拥有2600亩流转土地的“大地主”,成立植保科技服务公司,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等现代化装备应有尽有,年产量达到3280吨,产值630万元。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15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视察他的家庭农场并给予肯定和高度赞扬获;2016年荣获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 赶上国家好政策,土农民变身农场主 45岁的刘XX,出生在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美誉的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史堤村,这个美丽的村庄以耕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为主,耳濡目染,刘XX也对种菜很在行,为了把蔬菜种的更好,刘XX1999年外出到山东临清租赁大棚育苗种菜,干了几年,挣了点钱,也开阔了眼界,也更加关注国农业政策。连续五年农业成为“一号文件”,让刘XX隐约感受到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加上得知随着种粮相对效益的降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许多土地被搁置无人耕种甚至出现弃地撂耕现象。他看到了机会,“作为农民怎么能不跟土地打交道?怎么能让土地撂荒呢?那将来吃什么?他得地租我得粮,还可以为国家粮食生产做贡献,一举三得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正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想法,2008年,毅然放弃外面的事业回乡干了5年蔬菜育苗后感觉服务面窄小的刘XX,又开始上门给人谈条件租地,集中流转土地,并方连片,征求农业局技术人员意见,良种下地,最后将刘营乡的200余亩耕地流转过来进行了规模种植,手中有了200亩地,刘XX对种地这件事更是上心,吃完饭就到地里溜溜看看查苗情,看长势,就怕有大虫大灾,学管理,讲科学,就怕不能将耕种成本降到最低。正是这样一心扑在200亩的土地上,2009年总产粮食21.5万公斤,2009年总产粮食21.5万公斤,扣除租地、生产成本后纯收入10万余元。 从规模种粮中尝到甜头的他,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又把种粮赚到的钱投入到土地流转中,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实现了良性循环。十八大召开后,中央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刘XX瞄准机遇在永年县农业部门的协助下,2012年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注册成立“永年县自博家庭农场”,粮食产量达1313吨,年纯收入52.5万元。2014年耕地达到1300亩,产值340万元,2015年达到2600亩,产值达到630万元,这时的刘XX已然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大地主”、“刘大户”、“农场主”。 一心只为粮丰产,创新管理成行家 正可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饭碗稳稳的攥在了自己手里的刘XX,思想又开始活泛了。2011年底开始,如何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个问题在他脑海中萦绕不去?这个想法在家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家人说:“你个农民老实种地才是本分,想那么多干嘛?那些大事让那些领导们去思考吧。”他听着只是一笑而过,而实际上,刘XX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他的大田里,如何才能让地块更高产?如何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而且不降低耕地地力?如何才能更加节约成本?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飘荡着。有了一定的流转土地后,他就经常和朋友圈大户讨论如何丰产增收,还不停的跑去外县、外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新采用了小麦无畦全密种植新模式,即全田不留垄沟和畦埂,比传统一家一户种植小麦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这样就相当于增产10%,他深知要想使农业增产丰收,良法良法良肥一样都不能少,于是优种、高效低毒农药、优质化肥、移动式喷灌、秸秆还田等绿色新技术,在他的近三千亩地轮番上演,不但节水节药节肥,还培肥地力,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在耕种收环节更是一律采用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单就这一项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规模种植地面平整地块大,降低了机械调头和空转次数,非常适宜大型机械作业,这样不但农机合作社都愿意为我服务,而且还收费低,机收、秸秆还田、耕地、播种等机械作业费比个户每亩节省167元,就这一项就省不少呢”。 正所谓半路出家成行家,随着种粮规模的不断扩大,刘XX在生产中也遇到了难题。在粮食生产上植保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耕种收全部机械化后,唯独在病虫害防治上,还在沿用传统背负式喷雾器,需要人背手摇,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如何实现病虫害防治现代化成为他的一块心病。为寻求解决办法,他自己尝试着改装三马车进行机动喷药,但防治效果和生产效率不太理想,后在植保站的帮扶下,多次外出考察后,率先引进了3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农场5个人,统一配药、统一喷施,日喷药面积300亩,不但省工、省药,还大大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获得了成功。正是由于他迈出的创新一步,使永年植保从“人背机器”步入“机器背人”的新时代,实现了粮食生产方式的新跨越。 周边的散户、合作社等看着老刘把良种良法良肥在他租种的黄土地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再加上他的乐于助人,刘XX成了大家眼里的行家,哪家大田生灾了该用什么药?今年玉米那个品种高产了?今年打算施什么肥好?大家有事就想起了刘专家,不过对这个称号憨厚的刘XX有时候会解释一下说“我只不过经历的多,把我知道的告诉大家,免得老农民再走弯路,有事还得问农牧局专家呢”。 瞄准市场转思想,拓展服务谋发展 经过刘XX不断努力,他把种地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也由一名“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种粮大户,转变成为了一个“我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种粮+服务”型农业经营大户,实现了“农民”由身份到职业的转型发展历程。 记得2013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好了农业前景,周边有志农业的农民纷纷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数量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