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3 → 文章内容

老教育工作者事迹材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3:04:21

    ysyk公文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大气科学系副主任。1966年毕业于我校天气动力学专业,1978年重回母校攻读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期间,1987年10月至1988年11月在美国进行国际合作研究,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任江苏省气象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理事,中国气象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先后荣获1991-1992年度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200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盘锦花园一处二楼居所,客厅宽敞明亮,陈设简单,一张书桌,一张小茶几,几把椅子,对面四个书橱,满是书籍,有气象类的,也有文史类的,其中一橱是近年来的《新华文摘》、《读书》等杂志,ysyk公文网老师读书、学习的兴趣多年如一,记者在这里采访了他。
    一、求学之路
    1943年2月15日,王老师出生在常州一个平民家庭,少年丧母,清贫的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父兄影响了他对文学的爱好。
    他至今还记得初中时语文老师张舟常说的话:“师严然后道尊”。王老师高中就读的常州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从这里走出了中国近百年历史中的许多名人,如文学家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历史学家钱穆、吕思勉,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主编)以及周有光(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更有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烈士等。这所学校名师荟萃,文理科教学和德智体美劳培养均衡,为王老师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1年,王老师考入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与众多61级的校友一起,完成了大学学业,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气象事业联系在了一起。
    二、扎根基层
    大学毕业前夕,“文化大革命”开始,王老师因此中断了学业。1968年初夏,响应国家“四个面向”的号召,他告别母校,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下属的青年农场气象站,开始了在北大荒的十年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王老师认识了许多在基层工作的知识分子,如宣传科徐先国(中国作协会员),他的诗《永不放下枪》,郭沫若先生曾给出“红透了”的评语,入选当年的高中语文教材。王老师跟徐先国一起做文字工作,因此结识了一批文学知青,他们中许多人后来在政界、文艺界及教育界崭露头角。又如农艺师何开荫,才华出众,但经历坎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誉为“中国税费改革ysyk人”,惠泽数亿农民。
    三年后,王老师被调至宝泉岭农管局中心气象站,在没有专业气象人才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简易的地区级气象台。预报人员都是从尚未完成中学教育的知青中选拔,他们的报务、填图和分析等业务能力,都是由王老师手把手地教出来的。在谈到这段经历时,王老师感恩于母校当年务实的教学风格,也感恩于基层工作对自己的锻炼。
    回望北大荒,这里曾是十万官兵和百万知青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战场,也曾是作家丁玲、诗人艾青、文学家聂绀弩等大批知识分子劳动的地方。回忆十年生活,深印于王老师脑海里的北国之景,是“冬季长夜漫漫,夏季白昼绵绵”。当记者问起这十年里最难熬的岁月是什么,他淡然一笑说:“没有什么难熬的,环境那样,必须适应。”十年时间,他广泛接触社会,体验基层民众的生活,弥补了过去经历的不足。他说:“我脚走过的地方,如有前人没有涉足的一块,那一定是在北大荒”,并称此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三、教书育人
    “文革”结束,1978年秋,王老师重返母校,成为我校ysyk批研究生中的一员,那时他已35岁。2009年我校61级校友聚会,王老师在《母校五十大庆同学盛会感言》文中对母校满怀感激之情:“我们在这里接受了健全的高等教育,奠定了一生的基础,感恩母校,感谢为教育付出毕生精力的师长。”
    1981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王老师在大气环流异常及短期气候预测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人,发表了科学论文百余篇。2008年以来,他退而不休,继续与青年教师合作,精益求精地进行两部教材的撰写工作。
    谈到理工科人才培养,王老师认为文科素养与数理基础同等重要,文科作为基础甚至更重要。而在数理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中,他强调要“讲理”,就是讲道理。讲道理可以启发学生智慧,使受教育者有独立思想,这是创新能力的源泉。科学论文写作是理科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选题必须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研究过程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撰写论文是研究的总结。
    谈到科学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王老师说:“我自己发表ysyk篇论文时已37岁,古人有‘修辞立其诚’的教导,知道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学生的文稿常被他改成“大红脸”,并修改多次。他安慰学生说:“可以改的稿子就算是好的。”在给研究生讲课时,他常引用郑板桥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鲁迅名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甚至以谭嗣同《泾渭清浊》为例,提出科学论文也应有明晰、简练的要求。他认为对各级学位论文字数做硬性要求缺乏根据,由此产生大量“懒婆娘的裹脚布”式的论文,浪费人力物力,害己害人。
    王老师认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六点起床,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工作时间。采访最后,他建议:“青年学生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面要宽,越宽越好。”


老教育工作者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