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3 → 文章内容

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3:04:46

    2004年8月初,我和几个同学正准备启程去南京看望ysyk公文网老师,不料4日却传来朱老师不幸辞世的噩耗,悲痛之余不禁为气象事业痛失英才惋惜,也为我们从此少了一位至真至诚的良师益友而感到无比痛惜。
    几年来,ysyk公文网老师的音容笑貌常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师恩难忘,四十余年情真意切的师生情谊历历在目。
    1962年我们进入当时名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气象系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基础课学习,1964年开设了专业课——天气学。这是同学们早已期待的课程,因为听高年级的同学介绍,天气学很重要,将来工作中都要用到,一定要学好,所以都想早点学习专业课,更盼望有一个好老师。上课了,走上讲台的是一位文弱书生模样的年轻教师——ysyk公文网老师。起初,同学们多少有些怀疑,这么年轻能胜任如此重要的专业课教学吗?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他轻声细语、有条不紊地讲解原理、推导公式,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个例分析,天气学知识的大门逐渐打开,悬疑的心也释然了,同学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都喜欢上天气学课。在天气学实习课翻阅历史天气图时,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朱老师分析的天气图,才对朱老师有了逐步的了解。原来他早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地质系,50年代院系调整,又到南京大学气象专业学习,毕业后到中央气象台担任预报员,因此他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丰富的天气预报实践经验,从而在天气学的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结合游刃有余,加上他谦逊的品格、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把热爱气象专业的我们引入一片新天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天气学理论基础。
    文革结束,科技工作者焕发了青春,高考制度恢复后,随之研究生招生也恢复了。当我为筹建公社气象哨,正在山区乡镇奔波时,无意中得知朱老师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兴奋异常,多么希望能有机会再次成为朱老师的学生,继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业水平。回到单位后即与朱老师联系,他立即来信鼓励我抓紧时间复习,准备一试,但终因时间有限仓促上阵而落第。朱老师来信鼓励我不要灰心,早作准备,明年再试,并指导我如何复习。但次年因工作繁忙等原因最终遗憾地放弃了,错失了这次机会,辜负了老师的厚望。朱老师得知后也不无遗憾,感到惋惜,但仍鼓励我不要气馁,以后还有机会,并嘱咐我们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要不断思考、总结,应开阔思路,多开展科研活动,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信,他会尽力帮助。遵照老师的教诲,我们在日常业务工作中,认真总结研究重要天气过程,努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撰写论文、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业务科研水平。与老师书信往来也不断,经常向老师汇报业务工作和科研课题进展情况,请教遇到的疑难问题,他在百忙中都是亲笔回信。至今还记得,根据预报工作实践,1980年我们撰写了《红外卫星云图用于前汛期大雨暴雨天气预报的初步总结》一文,请他给予指导。朱老师收到后,对全文进行了仔细的审阅并提出了多条重要的修改意见。经认真修改后,以题为《华南前汛期暴雨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发表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ysyk期上,这是我们首次在高等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极大地鼓舞了我们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以及在科研工作中向高水平冲刺的信心,后来我们多篇发表在中高级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都曾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他记挂着远在边疆工作的我们,真诚地关注着我们的每一步成长,询问各方面有什么困难,并为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进步而由衷高兴。1984年,由于工作需要,我被推上业务管理岗位,朱老师告诫我,不管在什么岗位,千万不能丢掉业务和科研。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我随时向他倾诉,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我分析缘由,鼓励我尽快走出逆境。
    由于他一贯治学严谨、富有求实创新精神,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文革一结束就在教学和科研中展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与其他老师一起,对天气学教材精心总结、修改,并于文革后不久正式出版了凝聚他们多年教学经验的《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一书。由于较高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此书一出,不仅立即成为当时高等院校的重要天气学教材,同时也受到广大基层气象工作者欢迎。因为当时业务学习风气浓厚,但专业书籍奇缺,特别是基层气象台站实在找不到一本系统的、全面的教科书,供日常业务学习参考。朱老师在ysyk时间将此书寄赠我们,并亲笔题写赠言,我们如获至宝,工作中经常翻阅,同事也争相借阅,直至后来单位购到了几本才满足需要。该书曾获教育部高教教材一等奖,为满足需求,曾多次印刷。朱老师与他的同行并未满足于此,他们与时俱进,紧随气象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补充该书的内容和结构,又修订出版,直至今日在教学、科研和业务工作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教育事业,早已桃李满园,遍布海内外。不少学生已成为业务、科研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或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没有辜负学校及老师的培养及期望,在气象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贡献着各自的聪明才智。在气象科研中,他硕果累累,尤其对低空急流、东亚季风等方面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建树独到,其中何金海教授与他主持的“东亚季风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奖、教育部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荣誉接踵而至,朱老师的身份从普通教师、硕士生导师到博士生导师不断在变,行政职务也随着时代的需要从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到书记不断提升,不过我们始终称他老师,他很欣慰地说称老师最好,其他都是暂时的,只有老师是长久的。
    虽然广西距母校路途遥远,但是一有可能,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去看望朱老师,不错过当面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他和师母李敏娴老师也热情相邀我们到家中相聚。不论他是普通教师,还是后来当了院长、书记,虽工作繁忙,但每次见到我们,他和师母都异常高兴,千方百计抽空陪同,精心安排。有次我还带着儿子前往,他们格外高兴,忙里忙外张罗可口的饭菜,询问各方面情况,嘘寒问暖,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不懂事的孩子好奇地在老师家中到处“参观”,李老师慈爱地陪伴左右。多年过去了,每每说起当年的事情,早已长大成人的孩子至今还记得在老师家的情景,这种亦师亦友的真情实感总令我们难以忘怀。
    1994年底,中国气象局调我到山东省气象局工作,1995年举家迁往济南。从

[1] [2]  下一页


教师先进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