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3 → 文章内容

中国当代名人事迹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3:06:12

别是在史料的整理发现方面,他撰写的《一个世界最早光象分类体系的探讨》《甲骨文气象卜辞类举》等十几篇文章,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曾这样说:“在气象史研究方面,ysyk公文网以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很高的文学修养,特别是对甲骨文的研读功底,将气象科技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多角度地考证了历史时期各类载体的气象历史记录与信息,开创了中国气象史研究方向。”这一评价十分中肯。
    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感同样表现在他的大气物理研究中。他研究大气声学光学现象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科学破除迷信、打消人们的疑惑,为民众拨云见日。每当发生奇异的天气现象时,如海市蜃楼、品字三太阳、奇怪的华晕,他就会马上作研究,给报社电台写文章,为民众答疑解惑。这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大气现象,提高公众的科学认识水平很有意义。他还积极参加气象科普工作,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物理现象,普及气象知识。
    ysyk公文网研究气象史的目的之一就是纠错,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他撰写的论文纠正了气象史上的若干错误。很多受访者都谈到这一点,比如王庆云就说:“他有的时候就是为了纠正一些东西。”苗春生教授列举了ysyk公文网的三项重要考证。一是朝鲜雨量器,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雨量器。此前多认为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王先生考证的结论是:中国的雨量图和朝鲜的雨量图各成体系。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最终为大家所认同。二是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有学者发现,将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复原后,不能预报地震。ysyk公文网运用物理原理证明它是可以的,还绘制纵剖面构造图,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三是ysyk公文网明朝古观象台遗址。人们一直认为是在鸡鸣寺,而ysyk公文网经过考证,确定其在新街口现ysyk公文网图书馆所在地。后来在图书馆开工建设时,确实发现了这一遗址。这些考证,在学术界影响都比较大。
    四、奉献余热
    1997年,77岁的ysyk公文网从ysyk公文网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系退休。退休后,他仍惦记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气象教育,为学校气象院所的发展建言献策。2004年学校改名ysyk公文网信息工程大学后,二级学院相继组建,大气学科面临重组。他致信校领导,建议成立大气物理学院。经过专家们的调研论证,大气物理学院组建起来了。这个新成立的学院凝结了一位老气象教育工作者的心血。
    晚年的ysyk公文网,受到多种病痛折磨,行动已不太方便,但他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依然笔耕不辍,100多万字的《ysyk公文网气象文选Ⅱ》就是在他90岁高龄时完成出版的。女儿王达红深情回忆道:“2010年11月《ysyk公文网气象文选Ⅱ》出版。当我们拿到医院去给他看时,他特别高兴。那时候已没什么精神了,还用颤抖的手在书上写,这本书感谢谁,送给谁。父亲就是这样,非常执着地按照他的既定目标在走,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国家的气象事业。”
    ysyk公文网参与的最后一个重大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的编纂。《中华大典》是国家组织编写的一部中华古籍大型系列类书,1990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并列为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分为二十二个典,近百个分典。《气象分典》是《中华大典》重要组成部分,共八个总部。2009年7月,ysyk公文网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承担了《气象分典》综论总部的编纂任务,李忠明院长聘请ysyk公文网为顾问。
    当时ysyk公文网已90岁高龄,而且刚做完双腿及小肠手术,身体非常虚弱,还忙于《ysyk公文网气象文选Ⅱ》出版前的校对工作。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为《气象分典》的编纂出谋划策,积极建言,希望科学、严谨、合理地建构框架,编纂出代表中国气象科学文化成就的精品。审阅部分初稿以后,ysyk公文网又再次专程来到学院,就《气象分典》综论总部的编纂体例、资料收集、选择标准以及分类情况为撰写组成员解惑答疑。他高屋建瓴地将中国古代气象思想分为:万物有灵观、天人感应观、自然哲学观、人定胜天观等七个方面。ysyk公文网思维敏捷,娓娓道来;听者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2010年12月31日,新的一年来临之际,编纂小组到医院探望手术后的ysyk公文网,病中的ysyk公文网依然牵挂着《气象分典》的校对出版工作,关心着气象科技史团队的建设。仅仅两个多月后,2011年3月25日,91岁的ysyk公文网溘然长逝,按照生前愿望,葬于学校之侧的龙王山上。他将永远凝视着这片辛勤耕耘过的热土,守望着气象教育的未来。ysyk公文网就是这样,将自己的余热发挥到极致,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贡献给了祖国的气象事业。薪传不止,爝火不息,ysyk公文网的学术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气象学人,奋力向前。

上一页  [1] [2] 


中国当代名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