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美丽少年”候选人事迹材料
- ·下一篇文章:兰辉先进事迹材料
电业职工楷模事迹材料
当我们走进变电所的大门,迎面就可以看到周xx自己设计的一条富有夫妻变特色的安全标语“多忙别忘了安全”,镶嵌在设备场区的护栏上,平坦的水泥广场右侧,13盏路灯高低相间,列成威严的阵容;进入右边的庭园,先要穿过由葡萄架搭成的走廊,然后可以看到满园的李子树,还间作套种着许多蔬菜;庭园中央是人造大理石的圆桌和四个石凳;左侧的庭园当中布置了假山,甬道边用彩色石子摆成了长春电业局的企业形象标识,一畦畦的蔬菜,春芽破土,充满生机;进入变电所,一楼大厅,是两块巨大的玻璃镜子,是周xx折价买来的,有污水迹的地方用红油刷上了醒目的七个大字“人民电业为人民”;走上楼梯,扶手边的木架上陈列着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二楼主控室的窗台上,摆着周xx当年从部队带回的珊瑚盆景和假山石,窗台下一字排开,摆着龟背竹、海棠、象皮树、八宝等花卉。
为了建设变电所,周xx已花掉个人积蓄近万元。他们夫妇两人用七个月的时间干了七个人要用一年也许才能干完的活,把xx变电所建成了开发区一景,领导机关同志路过这里,都会慕名停下来看一看,每次这种突击检查,人们看到的,都是如花似锦的庭园景色和有条不紊的工作秩序,赞叹着离去。
1995年,刚成立的xx变电所本来可以不参加文明生产检查,可是在来过里的同志的热情推荐下,上级还是对xx变进行了严肃的年检。结果在长春地区36个变电所中,xx变名列榜首。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周xx
最见不得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困难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至今周xx也还没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彩电。但是1992年下半年有一天,他在别人家看到电视节目里关于我国贫困地区儿童辍学的报道,就动了心。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周xx最见不得的是人民群众生活发生困难。当下他就拿出100元钱,找到xx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文明办因当时没有接受个人捐资助学的先例,不便贸然处理,建议他去市教育集资办看看;他又到了集资办,那里的同志也还没有办过这种业务,又一直请示到xx市委。市委领导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委托教育集资办收下了这笔钱。就这样,周xx成了xx市ysyk个向“希望工程”捐款的人。
这次捐资过程使周xx有了新的思考,那就是能不能就近捐助一个困难的学生。他就向曾经当过xx市二十三中校长的市教育集资办主任张敬池谈了自己的想法。张敬池介绍他找到了二十三中的金、张两位校长,了解到有一位周淑玲同学父亲残疾,母亲聋哑,家庭困难,因交不上学费即将辍学。周xx就找到周淑玲,帮她交上了学费,并送去学习用品和衣物。他先后捐资500元,使周淑玲顺利地在二十三中读完书走向社会。学校专门召开了大会,号召师生学习周xx,并聘请他担任校外辅导员。
1996年农历正月初五,周xx看到xx镇东边的东风六社有一户农家失火,他就大老远赶去扑救。救完后他看到这一家生活面临许多困难,就不顾疲劳跑回家,给失火的人家送去一袋白面,一些衣物和200元钱,当时由于匆忙,互相没留姓名。直到6月份,失火的人家打听到了周xx,到变电所来送感谢信,周xx也才知道失火的人家叫郭万兴。
还有一次,周xx在和变电所邻近一个修车部的人说话中得知附近和气八社有个特困户叫王江,妻子智力障碍,一把火烧了房子,“雪上加霜”,快过不下去了。他就拿出一袋大米和200元钱,找到和气村的村长,请村长用这笔钱找人帮王江家修房子。后来有一次王江到镇上来办事,碰到周xx,说话中提到春天种地,需要买二氨没有钱,周xx又拿出105元给王江,并一再嘱咐他要“专款专用”,王江千恩万谢而去。
在xx市工农街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太太xx氏,八十多岁了,丈夫已去世多年,她住在一个小外屋里,每月拿着政府给的40元救济款,生活非常艰难。1989年11月份,在xx供电局组织的党员向社会送温暖活动中,周xx认识了xx氏。活动结束后,周xx的心里就再也放不下这位老人。春节前夕,他又来到老人家里,问过节需要什么。老人说:“我什么也不缺,就缺一棵大白菜。”
周xx想,老人缺的远远不止一棵大白菜,她这么说,是因为和我不熟悉。第三天休班,他就从家里带来一筐冬储大白菜,还从街里买来两条大带鱼、二斤肉、二斤干豆腐和两把粉条,送到老人身边。老人摸着鱼和肉,断断续续地哽咽着说:“孩子,我已经有十来年没吃到鱼和肉了……”
周xx握住老人的手,动情地说:“您的岁数和我姥姥差不多,今后,我就把您当姥姥,我能穿上背心,您也能穿上背心,我能穿上棉袄,您也能穿上棉袄!”
从此,xx氏老人的衣、食、住、医就纳入了周xx的生活日程。
有一次,老太太拉肚子,内裤弄脏了,不好意思让周xx帮洗,就藏了起来。周xx去洗衣服时发现少了一件,问老太太她也不说,就到处找,最后从柴禾堆里找了出来,把它洗得干干净净。
1995年周xx参加先进标兵健康疗养去山东威海,他漫步在繁华的闹市之上,徜徉于辽阔的海天之间,心中却始终牵挂着xx氏的那间斗室。回来时,他没有给妻子带回珍珠首饰,也没有给儿子带回海鲜产品,却用仅有的100多元机动钱给xx氏老人买回了一块藏青色布料。
1995年冬天,周xx调到xx变电所工作,不能象以前那样经常看望老人了,就委托在新城变电所工作的弟弟每周去看望老人。临走时,他把单位新分的100斤大米和200元钱交给弟弟,让他给老人送去。
1996年6月,周xx接到xx市工农街联委李主任打来的电话,说xx氏想他,让他回去一趟。摞下电话,周xx心里直犯嘀咕,是不是老人病了?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回xx,一看老人挺好的。原来是老人所住的这条新华大街要拓宽,房子需要拆迁。当地给老人安排了附近一个生产队的仓库,老人心里没底,就想到了他唯一的“亲人”,共产党员周xx,要和周xx商量商量。
周xx了解老人的心思,就请供电局领导和他一起出面,找民政部门协调,征得同意,把老人接到xx敬老院。由于老人不属于xx镇收养范围,又需要照顾,周xx就每月从工资中拿出250元支付老人的生活费用。
老人搬家那天,供电局出了一台汽车,当时好多有儿有女的搬迁户也还没有搬家,在周xx背xx氏上汽车的时候,好几个邻居老太太拉着周xx的手说:“孩子,你积德了,你都调走了,还记得这老太太,她遇上你,比我们都有福啊!”
人们粗略地估计一下,在周xx照顾xx氏的九年间,他用于补助老人生活的钱至少也在9000元以上。每当有人向老人了解周xx的事,老人就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小君(周xx)长的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