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劲敌诞生!21家银行、1250亿资金入场 银行理财子公司探秘
“其实也不单单为了理财子公司,机构本身也在加强专业性的人才储备。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文件发布后,需要按照新规要求做转型、做净值化、扩大投资范围,肯定需要补充专业人员,本身也要向子公司方面去改革,要准备自己独立成一套体系,肯定各方面要加强。”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
现下,国内许多大中型银行资管部员工与银行管理资产并不匹配。据不完全统计,光大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大约6800多亿元,资产管理部员工在30-40人之间;民生银行资产管理中心员工在70人左右,非保本理财规模在8000多亿元;管理着1.5万亿非保本理财规模的农业银行资管部大约不足80人;管理着2.58万亿元非保本理财规模的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员工不足70人。
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裁罗金辉也表示,庞大的存量业务带来了巨量投后管理工作,各家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投入普遍不足,资产管理部门在维持存量业务正常运转的同时,很难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新的产品体系、构建新的投资决策流程和销售体系,应对转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消灭”难点与痛点
理想中理财子公司的构成应该是什么样子?“现有的投研团队肯定需要扩招。另外,系统运营和建设也需要加强。”某股份行资管部负责人说。在构建团队方面,可以对比基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独立后的理财子公司在后台运营、清算系统不能再与母行共享,IT系统的支持更必不可少。
上述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大家面临的问题仍是新的净值型产品怎么创设,存量问题怎么去清理化解。
某股份行资管部门负责人直接表态,目前面临的三个大任务,一是存量整改,怎么打造旧战场,保证2020年年底前达到资管新规的要求。二是新产品加快布局,推进完全符合新规独立脱轨的产品。三是业务和管理的全面转型。因为资管新规下更多地是整个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的变化。
目前面临的任务,是银行理财飞速增长留下的“锅”。从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第一支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14年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经历高速增长,产品资金余额从2007年末的0.53万亿元扩张到2017年末的29.54万亿元,到如今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后的规模调整,再到规划理财子公司思路渐成型,资管人需要面对转型的诸多难点和痛点。“银行资产管理面对的最大的难点在于惯性思维。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业务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明显期限错配、隐性刚兑和类银行存款的特点,面对一套和以往不同理念、不同业务逻辑的商业模式,要摆脱思维定式并非易事。”罗金辉如是说。
其次,转型的难点,还在于理清资产管理部门和母行的责权利关系。再者,转型的痛点在于庞大的存量业务如何处理。
在具体业务上,讨论较多的属于“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这道门槛。非标投资的难点在于,资金的期限要和非标资产的期限匹配。
银行通过发行长期理财产品客户的接受度不高。浦发银行的办法是倚靠自身的理财转让平台,若客户购买长期类产品,担忧流动性银行可以提出解决方式。并且理财子公司明确规定其自有资金可以投向自己发行的产品,那么操作空间将更高,也提高理财产品自身的流动性。
目前浦发银行资管规模在1.7万亿-1.8万亿,到2020年底超过期限的资产测算下量也非常大。蔡涛透露:“表内的存贷款和表外的资管最大的比例可以到1:1,我们的市场空间可以达到和表内一样,当然这是需要很多年努力和实践。”
针对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实际落地后,关于表内表外、影子银行的说法是否有所变化。蔡涛坦言:“未来表内表外还是有的,影子银行这种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会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