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3 → 文章内容

革命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3:02:40

一是将蛇山岭的全部土方移至韶河边的烂沙滩,扯高补低,共造出良田61亩;二是将韶河麻蝈桥至寒潭坝一段1.17公里弯的河道改成0.82公里的直河道,并新建了友谊桥;三是将潭韶公路从太阳桥、经马家湾、白玉泉至詹仁庵的一段扯直缩短改为了经友谊桥沿韶河岸走的新公路。使永义公社白玉大队和银田公社敖石大队地段的面貌焕然一新,干部和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赵阳城同志把扩大耕地面积作为“农业学大寨”的重要内容,可谓是寸田必争。他号召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开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通过开荒造田、河流改道、公路改直、屋基变田、菜土上山等多种形式,共增加了良田300多亩。
    三、大兴水利建设,确保旱涝丰收
    韶山历史上是个缺水少粮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水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抗拒不了天旱和洪涝灾害。赵阳城同志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道理,始终把兴修水利摆到农业建设的首位,抓紧抓实。他利用与省委部、办、委和省政府厅、局领导人员熟、关系好的有利条件,加上省里领导对韶山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他常跑长沙,取得了省领导对韶山水利建设在财力、物力和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连年大抓了水利建设,一步一蹴,成绩斐然。
    记得1972年兴建四方塘水库。该水库位于大坪公社大坪大队,毛主席外婆家棠佳阁就在这个地方。工程重要,任务艰巨。除由区农办副主任贺泽文和大坪公社党委书记蒋国华具体指挥外,赵阳城同志坐阵解决棘手的问题。为了加快进度,抢在冬季完成工程任务,必须解决好缺照明电的问题,他亲自把区水电指挥部负责人彭正彪找来,安排临时立杆架线,限定七天时间安装好2公里高压线和1.5公里低压线。时间紧,就边测量边立杆,缺电线就布置区计委的同志到长沙采购。经过多方的努力,只有5天时间工地就通电了,而且为棠佳阁生产队22户社员安上了电灯。工地上有了照明电,社员们夜以继日地出工。在修水库的几个月里,赵阳城同志始终同社员们一起战斗在工地上,赶在春节前竣工。他接着按照水库的设计,带领干部和社员劈山凿渠,打隧洞过山,于翌年春耕前完成了配套灌溉工程,如期如质地完成了修建四方塘水库的任务。
    就像抓修建四方塘水库一样,赵阳城同志每年根据区社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情况,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抓一两项高标准高效益的水利工程。1971年冬至1974年2月,分两期工程整治了跨越韶山、如意、永义、银田4个公社,15个村的长26.5公里的韶河。且将青年水库坝堤提高了一米,储蓄水量增加了50万立方米。使整个韶河水系达到了抗旱防涝的标准,造福两岸人民。在几年的时间里,全区新修了38座小Ⅱ型水库。办法是按照天时、地利、人和分出轻重缓急,排出时间表,分批进行了修建。其中,1971年5座、1972年12座、1973年3座、1974年6座、1975年8座、1976年3座、1977年1座。每修建一座水库,赵阳城同志不但派专人负责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而且亲自到现场指挥,参加劳动,以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1971年—1978年,在赵阳城同志亲自指挥和督办下,全区共新修和整治水库49座,除了兴修小Ⅱ型水库38座,还整治老水库11座,新辟渠道15万米,修建机埠175处,装机112台,新增装机容量2779.5千瓦,整治大小溪流30条,共完成土石方313万立方米,使全区实现了提灌机械化、水利自流化,基本上能旱涝保收。对此,干部和群众有口皆碑:“赵阳城主任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抗拒自然灾害,带头冲锋陷阵
    韶山是丘陵区,地势较高,历史上年年缺水,每年都有艰巨的抗旱任务。每当抗旱,赵阳城同志总是在抗旱最紧张的地方指挥,带领干部群众冲锋陷阵。以1972年为例,全区早稻禾苗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可是从7月份起,百日无雨,全区17座水库,4300口山塘和400多座河坝大部分干涸无水,不少生产队的社员连生活用水也有困难。眼看到手的粮食就要失收了。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赵阳城同志早就作了抗大旱的准备,他带领几个干部实地察看灾情,用了三天时间,徒步沿韶山与湘潭、湘乡、宁乡交界的地方寻找水源和调查研究,做到了心中有数。接着牵头到湘乡长江水库讲情“讨水”,到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讲理“争水”,终于找到了水源。从7月中旬起,在全区组织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旱保禾的群众运动。赵阳城同志自己身先士卒,与干部群众滚打在一起。大坪公社湘韶、韶新大队的旱情严重,没有水源。他亲手组织起了从韶山大队迎宾桥下起,经毛震公祠、黄田坳等处全长4华里许的流程安装电路、水管,架起了扬程高50多米的六级机埠,引水送到了这两个大队的950亩稻田,成为了韶山区抗旱史上的壮举。群众齐声夸赞:“这样大的事只有赵主任才敢做,只有赵主任才能做到。”据不完全地统计,全区当年抗旱投入电动机197台、柴油机123台、水车1300多条,水桶4000多担。新增开渠道3200多米,打隧洞936米,安装水管68处计20多华里长。自筹资金28万多元,找出水源132处。塘里的水担干了,坝里的水车干了,水库里的水抽干了,得到的回报是早稻丰收了,晚稻保住了,大旱年成了丰收年。
    五、坚持科学态度,努力增产增收
    在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增产增收,这是巩固集体经济和提高社员生活水平的根本所在。赵阳城同志在领导全区“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一直把它作为大事常抓不懈。他在坚持调查研究和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做了很多工作,现举出下面几个例子:
    1、科学种田,提高单产。
    2、大抓养猪,增加收入。
    3、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4、兴修道路,平整土地。使上述多处农村进行了农田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条件而旧貌换新颜。
    还要提到的是,赵阳城同志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生活艰苦,不搞特殊。到哪里都一样,同基层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吃的是便饭,不添菜,不喝酒,不受礼,不接受请吃。到公社机关和社员家里吃饭,不管是什么情况,一律买餐票和交钱粮(当年是吃缽子饭,用粮票)。只要是发现谁搞特殊、谁不正道他就惩处谁。人们都尊敬他、佩服他、信服他。
    领导干部好,是人民的福。赵阳城同志是韶山历史上的好领导,他的功绩至今仍然留在韶山这块红色土地上,留在韶山人民的记忆里。

上一页  [1] [2] 


革命干部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