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6 → 文章内容

为农辛苦为农甜-农业局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4:01:53

为农辛苦为农甜

我叫**,现任**区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能有这个机会与各位妇女朋友们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是对我的鞭策和激励。我觉得我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我做得还很不够,我只不过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党和政府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么珍贵的机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下面,我就把我工作28年来的一些经历和感悟向各位领导进行简要的汇报。说的不对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从我85年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一直从事的是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广工作,不管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还是后来的蔬菜站站长、技术站站长,一直到现在成为农业局副局长,我的工作现场就是在农村,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大棚里,有老百姓问我,杜站长,你现在都成副局长了,怎么还天天往地里跑呀,你图的嘛呀?我当时就回答了:“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我干的就是往地里跑的活,图的就是老百姓能增收、致富,图的就是对得起一个农业技术员的良心、对得起一个共产党员的称号。这28年来,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为老百姓干点事,要有真本事,真本事从哪里来,要靠学习。
咱老百姓有句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可我这28年的体会是,离了学,咱这个庄稼活还真干不好。而且,这个学,不光是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不只是今天学了就够用了,还要不断的学,随时“充电”。
刚上班的时候,我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时候年轻气盛,寻思我上了3年的农学专业,指导个农民种地还不是“小菜一碟”。没想到,上了班,领导给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要跟着老技术员多学、多看,安排给我的也不过是一些测地温、测产、查虫子、登记数据等简单的工作,开始还好,时间一长我这心里就犯嘀咕了,这不是“屈才”吗?可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1986年夏天,姜店乡张井村的一个老百姓到了乡农技站,说他家的棉花出了问题,不知道怎么办,两口子你埋怨我,我埋怨你,他媳妇又生气、又疼的慌庄稼,好几天没吃饭了,他急的没办法,想起来请我们去一趟。碰巧魏站长不在,事又急,我就自己跟着这个老百姓去了。去的路上我还挺兴奋,这可是我独立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我一定要好好表现。没成想,到了地里我就傻眼了,棉花叶全都变得和鸡爪一样,向上卷了起来,这种情况我在书本上根本没学过,那个大哥一个劲的问我得了什么病,怎么治,我就是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最后,我只好拔了一棵棉花骑车子赶到城里,找到区农业局的老技术员请教,人家一看就说出了病因,说这不是什么病害,而是打药出现了药害,棉花中药害了,还给我说了解决的方法。我赶紧又接着骑着车子返回到张井,把讨来的“药方”告诉了那个大哥,果然,按着老技术员的办法,一个星期后,他家的棉花全好了。
这件事过后,有一段时间我抬不起头来,觉得我一个农校毕业的技术员,却解决不了老百姓的问题,多丢人呀,人家老百姓怎么看我呀!后来,还是魏站长开导我:实践出真知,书本上学的理论是死的,但现实中的问题是活的,不能光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得和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
我再也不觉得那些测地温、测产、测虫子的活枯燥了,为了做好棉铃虫病害发生预报,每年的5月底到9月底这四个月的时间,每隔一天早上6点钟,都要准时到棉花地里搞定点调查,因为这个时候棉铃虫还没藏起来,好查,虽然早晨凉快点,但是露水也非常大,进去再出来,身上的衣服就湿透了;再说玉米钻心虫,三代发生的时候正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一年里最热的时候,玉米一人多高,钻到玉米地里,一个是玉米叶扎的难受,赶上虫子多的时候,身上净爬满了钻心虫、毛毛虫,从地里出来,老百姓都开玩笑说我是“三多”:身上汗多、泥多、虫子多。并同情的说“干你们这行也不容易和我们老百姓一样。”为了多学专业知识我还报了山东农业大学的专科函授班,并利用一切机会跟着老技术员下村,碰到不懂得就问,向他们虚心学习。自己下去时,遇到没见过的病害,我就记在本上,回来先查资料,找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再请教老技术员,把自己的方法和前辈们的方法进行对照,一是加深了印象,二是增强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这样,不出两、三年,一些大田里常见的病虫害我就都能自己处理了。
学无止境。农业技术这个工作和别的专业还不太一样,你直接面对的是全区农民,全区的农业。情况千差万别,种类多种多样,你下去了,或者农民到局里来找,他问你大棚蔬菜的事,你不能说,我学的是大田作物,这个不归我管;在农民眼里,区农业局那就是全区农业技术最权威的地方了,你总不能让他为一点事跑到市里、跑到省里吧?而且,你解决不了问题,老百姓不会点名道姓说你的技术不行,他们会埋怨农业局、埋怨区委政府没培养出好技术员。(国家拿钱养着你们干什么)。
所以,区农业局的技术人员都要成为多面手、百事通。保护地栽培技术在我区兴起后,我又卯足了劲,开始学习这项新技术。
这次完全是靠自学。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我订阅了大量的农业技术报刊,白天转大棚,找问题,晚上看报刊,写心得记笔记,找答案。
只要心中充满干事的热情,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会让路。为了学好这项技术,雨雪天气淋过、摔过、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我婆家在固河东朱,周围几个村候桥、崔唐、阎庄都种着大棚,平时工作忙不大回家,过年过节回家了,看见大棚,心里就痒痒,怎么着也得抽点空上棚里转转,家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得上职业病了。
那时候,没别的交通工具,光自行车我就骑坏了3辆,后来局里给配了一辆摩托车,也骑坏了,我自己又买了一辆。我到现在还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这些年我记了50多本、300万字的日记,再加上各种摘抄和天气记录分析,这些资料放在一块满满两箱子。全区90多万亩耕地、1万多个大棚、8万亩蔬菜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病症、对策在这里基本都有记录。
现在,我在农民中有点名气了,他们有了问题都愿来找我,有些年轻的技术员都很羡慕我。对此,我很清醒。我也多次给他们说,杜站长不是万能的,我也有不知道的问题。但出问题咱不怕,怕的是好面子,不懂装懂,怕的是你不学习,原地踏步。“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到什么时候也不过时。
二、为老百姓服务,有过硬的技术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对老百姓有感情。
“当医生要有医德,作为一个农业技术员,特别

[1] [2] [3] [4]  下一页


为农辛苦为农甜-农业局优秀党员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