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毛泽东同志在五四青年运动时期
- ·下一篇文章:党团知识竞赛“争先创优·勇当先锋”试题及答案
三项建设的历史成就
“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我们仅以攀枝花钢铁联合企业和成昆铁路建设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为例。
有资料显示,攀枝花矿区的储藏量极为丰富。当时经普查勘探,仅钒钛磁铁矿的储量就达50亿吨以上。该地区共有大中型矿区86处,富含铁、钛、钒、铜、锌、钼、镍金、铂族、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等50余种。攀钢厂址定在交通闭塞、被高山峡谷大江大河封隔着的荒蛮之地上,而工期只有5年,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攀钢一期工程设计年产铁矿石1350万吨、生铁160~170万吨、钢150万吨、钢材110万吨,这些指标相当于旧中国钢铁最高年产量的2倍左右。要建这样一个超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需要配有大型火力发电站,而电站的特大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冷却循环系统和送变电设备等,每件都有几层到十几层楼高;巨型的高炉、送料系统、热风炉则有几十层楼高,而且全是精度要求很高的钢结构;铁水运输、特大转炉、钢锭模、加热炉、开坯机、初轧机、钢轨轧机、制氧机、设备大修和制造工厂等达几十万吨的机械设备等,大部分都是特殊、大型的专用设备,制造厂家远在东北、沿海地区和山西等地,攀枝花当时就连一颗螺丝钉也不能制造。同时,开发运输铁矿石、石灰石、煤炭、洗煤、炼焦、制造各种耐火材料、高炉和转炉辅料、水泥、建材等等,这些都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肩扛手拉”。攀枝花没有平地,丘陵、群山、峡谷、沟豁、河流等交错纵横,建设者们削平山头、构筑台地,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硬是搬移了2.5亿立方米的岩石,修建了8座跨越金沙江等江河的大型拱桥;在仅有2.5平方公里的三个大台地上,建成了后来年产钢达250万吨(包括二期工程)的大钢城,而且吨钢面积仅有一平方米。这一点,就连日本新日铁最先进的沿海钢铁厂也自愧弗如,所以被国外冶金设计专家称为“象牙微雕钢城”。此外,除了建设者的条件极为恶劣,更为艰巨的是,自诞生现代钢铁工业以来钒钛磁铁矿根本无法用高炉、特别是大型高炉冶炼。在近现代冶金史中,倘若炉料中的二氧化钛含量高于16%,那么铁水会变得异常粘稠,使炉温不均,这样它就将整个地凝在炉腔中成为“死铁水”。可是,攀枝花矿的二氧化钛含量则高达25~30%。这种情况不解决,那就意味着以前的全部工程将彻底报废。为此,来自全国各地的108位冶炼专家,集思广益,先后进行了1000余炉的试验,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使攀钢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高钒钛矿钢铁厂。1970年7月10日,攀钢一号高炉(1200立方米)正式投产。
贯穿攀枝花钢铁城和矿区的成昆铁路,是迄今为止世界铁路史上最危险、最艰巨的工程之一。这条铁路全长1100公里,沿线地区富藏煤、铁、铜、钒、钛、铅、锌、磷、岩盐、森林木材和水力等资源,因此它的建成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但要建成这条铁路,工程却极其困难、艰巨。先要建设桥梁991座,开垦隧道和明洞437座,仅桥梁就占全线长度的40.1%。其中,6公里长的隧道2座,6379米的沙木拉打隧道(川境)为当时中国之最,施工难度极高。另外,金沙江大桥主跨192米,是当时最长跨度的铁路钢梁桥,甚至还有一座54米跨度的石拱桥,另外还要在42个隧道内和桥梁上建设车站。同时,为了克服山岳河谷地带高差,必须利用螺旋形、圆形、灯泡形展线,40次跨越龙川,16次跨越旧庄河……,这样一条铁路,至今仍使穿越成昆铁路的人们心惊胆战!现在,人们几乎难以设想高山峡谷地区铁路施工的艰难。山谷没有公路,各种施工器材和生活资料等全凭肩扛人背。没有电力,燃料不足,许多隧道要靠火把照明,再用钢钎大锤一锤一锤地打眼放炮。1964年9月,铁道兵一师、七师、八师、十师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大桥局、电务总队、机械团和民工,在吕正操、刘建章、郭维成为首的工地指挥部领导下,建设者们克服了千难万险,工程一路突进,到1970年7月1日不到六年时间,从云南北上和从成都南下的铺轨机,便在西昌实现了铺轨对接,伟大的成昆铁路终于建成了!成昆铁路每公里造价352.7万元,共计36亿元。造价低、质量高、进度快,如果放到目前的物价水平下,起码得花费其10余倍的造价。
可见,如果光有中央的正确决策,没有广大建设者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不计得失;意气风发,迎难而上;忘我工作,一往无前”的“三线”精神,也不会取得这样伟大的成绩。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在谈到“三线”建设时,曾经说:“在当时困难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广大干部、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所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是永远值得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话不仅是对“三线”建设者们崇高精神的评价,也是我们对待“三线”建设所应取的科学态度。更有一些识之士则说,肯定了攀钢和成昆铁路的成就及其建设者们的艰苦创业精神,也就基本肯定了整个“三线”建设!
(四)“文革”初期,曾给“三线”建设造成过影响
“文革”初期,重庆、成都等地曾发生过武斗,有的“三线”工厂曾卷入其中,一段时间影响了生产和建设。“三线”建设的全面恢复,是在1969年5月毛主席、周总理决定恢复“三线”建设以后。1969年6月,中央召开恢复“三线”建设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督促、主抓这项工作。年末,中央又决定成立“三线”建设领导小组,小组之下成立“三线”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恢复和建设工作。
为了稳定武斗最严重的四川地区的局势,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将四川两个造反派头头张结挺、刘西挺(为夫妇俩,原为宜宾地区地委书记和宜宾市市委书记,后被判刑)抓了起来。广大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一听说党中央和毛主席要他们恢复建设,便纷纷响应复工号召,就连武斗双方人员也都停止武斗,参加到了建设中去。外流人员更是在短短的十余天内,从全国各地日以继夜地返回工地,立即投入紧张施工。许多大型工程项目,在这以后相继建立起来。
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