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2 → 文章内容

先进工作者的事迹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0:35:15

xx,山东省郫城县人,著名土壤学家。中国土壤电化学研究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xx1941年考入xx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大学学习期间,深受虞宏正教授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影响。1945年,大学毕业后,由虞宏正教授推荐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任技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地质调查所归中国科学院领导,更名为地质研究所。1953年1月,地质研究所的土壤室组建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他任助理研究员,兼任土壤研究所学术秘书。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土壤科学研究工作中,他从我国国情和土壤特点出发。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研究我国红壤的化学性质;1953年开始系统研究水稻土的氧化还原性质。他认为,水稻土中氧化还原状况的周期性剧烈变化是水稻土不同于旱地土壤的主要特点,也是影响水稻生长和水稻土形成的主要化学因素。1958-1960年,在他的主持下,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总结农业丰产经验,在田间和室内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实验研究材料。1961年,他与有关人员合作编写了《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一书。该书研究领域广、材料丰富,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
根据土壤化学的发展和本人的科研实践,xx认为研究土壤中带电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表现可以揭示土壤中化学现象的本质,并为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以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他的建议下,土壤研究所于1961年建立了国际上ysyk个土壤电化学研究室,xx担任室主任。从此,我国的土壤电化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30年来,xx作为学科带头人,与全室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对土壤电化学开展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土壤电化学学科日趋成熟,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实行改革开放后,xx先后应邀赴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加拿大等国访问,讲学和合作研究;参加在国外和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多次被邀请为大会报告人,并曾担任国际水稻土学术讨论会(1980年,中国)组织委员会秘书长,论文集副主编,以及第十四届国际土壤学大会(1990,日本)Ⅱ-2专题讨论会的召集人。
1983—1987年,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为提高土壤化学科研水平,他先后三次组织举办现代土壤化学研讨会,请有关专家授课。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土壤化学原理》(1987年)、《土壤分析化学》(1988年)和《土壤发生中的化学过程》(1990年)三部著作,深受广大土壤工作者的欢迎。
xx勤于学习,勇于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开拓土壤电化学研究领域和研制离子选择性电极时,这两项工作在国际上尚处于萌芽阶段,在国内还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他通过科学分析,预见到这些工作的广阔前景。在重重困难面前,他坚韧不拔,信心十足,埋头苦干,终于取得突破。
他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对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他提出的研究课题都经过深思熟虑,有的还做了预备性试验。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布置任务时,不仅提出目标和要求,而且还指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并经常和他们一起进行实验、试制或野外现场测定等工作。对他们的工作从研究方法到结果的处理总是详细了解,认真指导;对他们撰写的论文,更是严谨审阅。
xx是国际土壤学会会员,《土壤生物学和肥力》杂志(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在德国出版)的编委。他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4人;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用外文撰写的40多篇),编著有《土壤电化学性质及其研究法》等中、英文学术著作13部。
由于他对土壤科学的重要贡献,1979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受到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奖励。


先进工作者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