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优秀班主任教师事迹材料
- ·下一篇文章:三八红旗手主要事迹
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事迹
姚焕洲先生生于1901年4月2日,1920年考入厦门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后留学日本北海边帝国大学水产部,1929年学成归国,积极发展水产事业,致力于闽、浙、沪、粤水产界,先后担任福建俞山垦殖公司监督兼总船长、广东省建设厅香州水产试验场总场长、浙江省立水产学校渔捞科主任、国民政府实业部专门委员、上海鱼市场筹备委员兼总技师等职。是广东省水产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以培育水产、航运新生力量为己任,在当时全国教育界和水产界中,颇有声望。
1936年8月,姚焕洲先生应广东省教育厅厅长许崇清的邀请,出任广东省立(汕头)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校长,直至1947年暑期辞职赴台湾。姚焕洲先生治学严谨认真,处事坚韧不拔,因此受业门生,均多能刻苦勤学成才。十余年间,培育学生三、四百人,为广东的水产、航运事业造就了一批新生技术力量,这批学生为建设我国水产、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一、抗战烽火中 艰苦办学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公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汕头沿海经常受敌舰骚扰,形势紧张。校长姚焕洲遂把新校址勘定在汕尾,校舍建设正在施工,并申请省教育厅批准在当年暑假期间迁校汕尾。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当时新校舍尚未全部落成,而且敌舰和敌机经常来汕尾海域和上空侵扰,为了师生员工的安全,在海丰县政府的协助下,遂将学校内迁海丰县城以北三十华里之公平镇,以该镇的关帝庙作为临时校舍,并改校名为“广东省立水产高级职业学校”。
1938年春,水产学校渔捞科高级一届学生受业期满,行将毕业,按规定应出海实习。但因沿海水域被日本军舰封锁,出海实习遂改由校长姚焕洲、教师程一岳带领前往粤东沿海作渔业情况调查。
1938年9月,敌机频繁轰炸汕尾,日本侵略军由大鹏湾登陆,攻占惠阳。10月21日,广州失守,时局紧张,学校经费也一度断绝,因而暂时停课。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后来省政府迁到粤北韶关,黄麟书氏重任教育厅厅长,学校也以时局稍为稳定,重新复课。
1939年春,高级第二届学生学科结业,正苦于无实习去处,适逢国民政府第七战区司令部和省府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厅以及广东省银行,和粤东盐务管理局联合组织广东沿海海渔盐业调查团。校长姚焕洲、教师程一岳作为教育厅代表,带领本校高二届学生,分赴粤东、西两地进行渔业调查,他们越过敌伪占区,深入渔村,访贫问苦,开展调查,历时二个月,始告结束,学生返校整理调查报告后即告毕业。
1941年3月,日军在谢道山附近登陆入侵,海丰县城及公平镇相继失守,部分潮汕和兴梅地区学生疏散回乡避难,当地和香港以及其他沦陷区的学生有家难回,只好随校向北部山区撤退,日夜兼程,途经黄羌、坑尾头、石头坪等地,最后到达紫金县南岭。在当地民众帮助下,解决了住宿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继续上课。6月日军撤走,学校才迁回公平。这次疏散,由于准备工作充分,除部分校具外,重要的图书仪器,均已事先装箱运至安全地方。
1944年冬至1945年春,日军作最后挣扎,企图打通沿海陆路补给线,海丰县城再度失守,公平沦陷,学校再次内迁黄羌坑尾头村,借钟家祠为校舍,盖搭茅屋为学生宿舍,全校员生含辛茹苦,共体时艰,继续上课。只是事发仓卒,图书仪器等到未能及时转移,损失严重。而巍峨矗立于汕尾海滨的新校舍亦为敌寇拆毁。
学校在坑尾头办学期间,处境十分艰苦,经费不继,公粮供给时断。海丰中学、公平中学、汕尾坎白中学、梅垅梅峰中学等到学校亦相继停课疏散。学校虽然处境艰难,姚焕洲校长却毅然决定附设一所联合中学,以收容各校流亡师生。姚自任联中校长,还安排本校一些教师为联中兼课,此举深得当地民众的赞扬。姚焕洲校长常出具借条和介绍信着庶务人员四处告示贷钱粮,曾发生庶务人员经过敌占区时被子日军抓去做苦工的事件。姚校长也曾被当地一个“大天二”钟超武和一班烂仔绑票。他们认为姚焕洲身为一校之长,必然刮到油水。于是对他进行全面搜查,拨开他的衣服,从内搜到外,出人意料的是,连一分钱也没有,而且姚穿的内衣还是千疮百孔,追问之下,才知道姚校长为了支撑把学校办下去,连家中的钱物都拿出来了。“大天二”钟超武认为姚校长够义气,不但没有损伤姚校长一根毫毛就放了他,而且还慷慨把抢来的粮食送给学校,支持这位艰苦办学的好校长。
二、从教十余载 以身立教
1936年8月,姚焕洲校长一上任,就着手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增添教学设备,增购图书、仪器、化学药品;邀请全国知名水产专家到校任教,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派教师黄定南到东沙群岛采集水产生物制造标本;编制学校概况一览,内含校史、校训、校徽、规章制度、校务概况,包括人事行政、各项表册、统计图表等,作为学校教学、行政管理的依据,并作为对外介绍学校的资料;筹建气象站供学生实习;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每天早晨六时起床后,就亲自督导全校师生到临海操场早操运动一小时,以锻炼学生的良好体魄和坚强意志,胜任日后的海上生活。学校面貌涣然一新。
三、最高学府,盛况空前
1939年初夏,为使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情况,学校举办展览会,展出学校师生制作的各种标本实物和教学设备。海丰全县各机构人员、中小学师生、社会人士及本校学生家长和赶集村民前来参观,络绎不绝,盛况空前,交口称赞,都把水产学校称为当地的最高学府。
四、面向渔村,赴港招生
姚焕洲校长一向坚持水产学校应面向渔村,广招渔民子弟入学。他认为渔民子弟习惯于海上生活,身体强壮,能刻苦耐劳,且世代相传,子承父业,易收“学以致用”之功。1939年假期,他到香港访问了当地渔民学校和渔民协进会,希望渔校和渔会输送优秀渔民子弟来本校学习深造。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1940年暑假,姚焕洲派训育主任黄建铭,教师何佩庄、罗定宪,和高级五届学生黄海志(入学前是香港仔渔民学校校长,渔民协进会常务理事)前往香港设点招生。经考试录取新生二十余名,其中渔捞科高六届8名,初六届中香港渔民子弟8名。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这些学生在老师率领下,乘船渡大鹏湾,再由葵涌徒步6日到达公平。他们年龄偏小,初级班最小者只有十一岁。在酷日之下,爬山越岭,日行七十余华里,其艰苦不难想见。国内学校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招生,这是破天荒的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