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工作集体事迹材料
- ·下一篇文章:教师关爱学生事迹材料
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xx教授1951年6月出生于xx市临淄区南王镇左庄村,先后在xx师专、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又在xx师范大学中文系修完了现代汉语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自1977开始先后在xx师范、xx师专中文系、xx学院中文系、xx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教。1988年被评为助教,1990年晋升为讲师,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xx教授2003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xx理工大学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xx理工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荣登《xx理工大学人才榜》,2006年荣登《福布斯xx理工大学优秀老师排行榜》,2007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九批荣誉校友”, 2009年获xx理工大学“教学质量奖”,2009年个人简历科研成果工作业绩被收录临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编的《天南地北临淄人》。
一、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在科研方面,追求原创性是于教授一贯追求的目标和境界。近年来,于教授在学术界耳熟能详但却被人忽视的学术范围内发现颇多,如零型“的”字短语、零韵母、省年号都是在国内首次提出,属于原创性学术专论。方位、介宾、“的”字、“所”字、能愿、数量六种类型的合成词同样属于现代汉语合成词研究领域中的填补空白之作。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其中洋洋一万八千多言的学术论文——《现代汉语数量型合成词研究》就是为今年五月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提供的年会交流论文。文章在会上宣读后,专家以“视角独特、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以及原创性填补空白”的评价获得了所有与会同行的认可。
在谈到此次被推选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这一荣誉时,于教授说他“既在意,又不在意”。在意的是外出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学校,能为学校的现代汉语研究赢得应有的学术地位,自己感到无比欣慰。不在意的是,做学问搞科研绝不是为了获得多少荣誉,而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一种职责。
从于教授的ysyk篇学术论文《试谈惯用语语法特点》到最近一篇学术论文《现代汉语数量型合成词研究》,这期间他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不甘在学术上步人后尘,总是力求创新,始终紧跟学术发展前沿信息。他认为,学术专著中的内容起码是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学术刊物中的内容至少是两三年前的研究成果,而学术会议中研讨的内容则是最新的学术成果。面对当今科研飞速发展的趋势,他深知在高校关起门来搞学术研究是不可取的,因此,他十分珍惜每一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他始终把跟著名专家的接触交流视为向他人学习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在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会后每次安排游览当地名胜的这段时间,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多去接触与会的著名专家学者,就自己科研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虚心向他人请教,交谈的收获可谓“名人一句话,胜读十年书。”这期间他失去的是全身心的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而之后的课堂上同学们却得到了在书本上难以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学术研究上,于教授始终保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为了探究某个问题,于教授常常废寝忘食、埋头苦干,经常在自己的书房工作到深夜。多少年来,他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中。面对自己的学术成果,于教授谦虚地说:“在我从事的专业方向上,如果说前人用他们的才智筑起了一座宏伟大厦,我充其量也只不过只是发现了大厦的一个尚未填补的缝隙,然后尽我所能把这个缝隙填补了一下而已。”
二、润物无声,甘为人梯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位学生,我愿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于教授深情地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贯穿于教授教学生涯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两个字:一是“严”,二是“爱”。所谓“严”,首先是对自己“严”,他深知“严师出高徒”道理,他更懂得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因此,教学几十年来,他始终恪守职业道德,注重备课、课堂教学、实践等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性。随着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到目前为止,他已将讲义四易其稿,因此他的讲稿曾获得优秀教案奖。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他不断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于教授以往的教案上留下的是一行行密密麻麻的课堂教学体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主动在同学们中进行课堂教学的民意测验,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搜集起来,并在以后教学中加以改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曾多次承担教研课题,并被学校筛选为重点课题加以支持,同时,多次获得教研奖励。从登上讲台的那天起,于教授就把“向每一堂课要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座右铭,他对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乃至板书都要认真研究设计,因此,他的课堂教学效果曾得到省教委评估检查团专家听课组成员的充分肯定,也因此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学生的打分中多次获得ysyk名,2002年至2007年先后的年终考评中获得优秀等级,受到学校奖励。在课程实践环节上,他在继续坚持布置、批改作业的同时,还在提升学生的能力方面做了不少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其次是对学生“严”,他始终认为从事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课堂考勤严,考试阅卷严,作业批改严。 这里没有亲疏之别,只有一视同仁。在这里没有通融的余地,只有公平和公正。
于教授对学生不仅仅是“严”,更多的还有爱,不管是在校生还是函授生。他班级中的学生家中遭受不幸,他和同学们带着礼品前去看望安慰;函授生家属带小孩来校陪读,他把暖瓶、水饺、奶粉等送到学生的宿舍;学生病了,他用自行车带着学生去医院治疗。因此学校曾经给予表彰,并撰文宣传他的事迹。目前,在相关网页上仍然可以搜到毕业生撰文褒扬于教授人品、学识、工作态度的文章,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教授最真诚的敬意。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在校生和毕业生反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