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2 → 文章内容

优秀副校长事迹材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0:39:06

    冯沅君,河南唐河人,原名恭兰、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大绮、吴仪、漱峦、易安、沅君等,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一级教授,曾任xx大学副校长。
    冯沅君父亲冯台异,字树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进士,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办事,曾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后任湖北省崇阳县知县。冯台异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家设书房请“教读师爷”,为其长子友兰、二子景兰及女儿沅君讲授古文、算学、写字、作文。年幼的冯沅君喜爱读古文,尤爱读唐诗,十一二岁时不仅能背诵大量的诗词,而且还能够吟诗填词,故有“才女”之誉。后来,冯沅君的大兄、二兄先后赴京、沪学习。冯沅君在家一方面利用家中父兄念过的书,刻苦攻读,吟诗作赋;另一方面大量阅读大兄、二兄带回来的中国古典名著及新出的报刊,从中接受新的思想。1917年秋,冯沅君说服母亲,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入考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
    1925年起,冯沅君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1929年1月24日,与三峡文学研究家陆侃如在上海结婚。1932年,他们考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事古典词曲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1933年出版论文集《沅君卅前选集》(上海女子书店)。冯沅君1935年回国,先后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东北大学、青岛xx大学等校中文系担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除担任教学工作外,仍继续古典文学、文学史的研究和著述,被誉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史家。这期间出版了《张玉田年谱》、《古优解》、《孤本元明杂剧题记》、《古剧说汇》等,并与陆侃如合著《中国诗史》、《南戏拾遗》等书。
    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冯沅君夫妇在留法期间,曾参加了法国著名作家巴比塞组织的“反战反法西斯同盟”的活动,这个同盟下设中国留学生支部,参加的人中,除冯沅君夫妇,还有著名诗人戴望舒、李健吾等人。他们在巴黎创办了一张油印小报,由冯沅君夫妇负责编辑,为反法西斯的伟大事业尽了绵薄之力。他们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世界形势和文艺问题,讨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法文译本问题。在这里他们结交了很多法国和中国朋友,从而拓宽了他们的思想和文学视野。他们的心胸和眼界,已经逐渐经历了一个由民族扩展到世界,由世界进一步扩展到全人类的过程。此刻,在冯沅君的心底,正酝酿着更为开朗、广阔的发展自己的宏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冯沅君夫妇同千百万善良的人们一样,沉浸在无比喜悦和激动之中。不久,他们夫妇就随东北大学复校抵达沈阳,1947年夏又应聘转到青岛xx大学任教。在忙于教书、理家的间隙之中,她继续进行古剧的研究,从而一鼓作气写出了《元杂剧中的〈东墙记〉》、《记侯正卿》、《唐传奇作者身份的估价》等文。在此期间,冯沅君还写了一部专著《古剧说汇》,是继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之后,中国戏曲史上又一辉煌巨著,她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宋元戏曲的形式、创作和演出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对进一步研究中国戏曲史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同时,还译出了《法国歌曲的价值及其发展》、《法国的新文学》、《人民颂》等数十篇(首)法国文艺作品。在法国歌曲《人民颂》译文的后面,冯沅君特意附加了一段文字:“法国以革命后的崭新姿态出现于十九世纪,所以这首歌曲的风度也极明快、矫健、坚定,纵与《马赛曲》不全同(时代也略晚些),实可说是一家眷属。读这类作品,我们会看到个前途光明的新兴人群,且不免有后视今犹今之视昔之感。”这里,冯沅君用含蓄的言语表明,她们的心境情怀已经完全倾向中国共产党了。她正是在这样愉快的心情中,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冯沅君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之中,她曾先后当选为ysyk、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xx省人民政府委员,xx省妇联副主席,xx省文联副主席;1963年被国务院任命为xx大学副校长、中文系一级教授。在繁重的学校行政工作之余,她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建国初期,她受教育部的委托,同游国恩、王起教授等合编《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1956),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的中国文学史课,提供了讲授的依据,后又与北京大学木庚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历代诗歌选》,这部在全国影响颇大的书,选注了一千多首历代脍炙人口的诗歌,为全国的大学中文系提供了一部完整的教材。50年代和60年代的前几年,冯沅君心情开朗,文思活跃,写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从1923年的秋天开始,她接连写了《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之后》四篇小说。这四篇小说虽然各自独立成篇,而其内容、思想却彼此息息相通,小说所表现的女主人公一方面是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大胆而热烈;另一方面是对旧礼教以死抗争的勇气和行动。冯沅君笔下与旧礼教大胆叛逆的知识女性的形象,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一代读者,给20年代中国新文坛带来了清新、绮丽的气氛,引起当时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在社会上影响甚大。于是,为爱而写作的“淦女士”(冯沅君笔名)一时成为20年代文坛上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1926年,四个短篇结集后取名《卷施》,编入鲁迅先生编辑的《乌合丛书》之六,由北新书局出版。1935年鲁迅先生把其中的《旅行》和《慈母》编入《〈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在前言中作了很高的评价。冯沅君文笔犀利,她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勇敢精神和争取恋爱自由的大胆行动,深得鲁迅先生的赏识。
    1924年冬,冯沅君被聘为《语丝》的特邀撰稿人。由于受《语丝》的社会批判的影响,她的视线从单一的恋爱自由扫向了更广阔的生活,文笔有了变化,署名也由“淦女士”改为“沅君”。她写的杂文,短小精悍,立意鲜明,语言犀利,表现出了一个追求博爱思想的女作家对现实不满的愤世嫉俗的态度,从而一时轰动了北京的新闻界,更轰动了文坛。冯沅君在文学创作上独特的才能和惊人的魅力深受后代读者赞赏。可以说,在2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进入了苏雪林、庐隐、冰心、谢冰莹等的不朽行列。
    在《学文》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冯沅君

[1] [2]  下一页


优秀副校长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