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教师个人先进事迹范文
- ·下一篇文章:物理学家的成就事迹
优秀导师带徒事迹材料
邓从豪,江西临川人。著名理论化学家、教育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曾任山东大学校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激光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学会理事等职。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邓从豪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邓从豪入本村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邓从豪以全校ysyk名的成绩考取了南昌一中,并且是这所中学的尖子生。
1941年,从南昌一中毕业,受化学老师邹时琪先生的影响,邓从豪报考了厦门大学化学系和南昌中正大学化工系。
在厦门大学期间,很多老师的为人处世和治学精神给了邓从豪以重要影响,最突出的是傅鹰教授。傅先生在他的《普通化学》讲义中列出了一些公式,并写道:“这些公式可由量子力学理论推导出来。”这令邓从豪感受到了量子理论的奥妙和神奇,并由此萌生了学习和研究理论化学(尽管当时还没有理论化学这一名词)的念头。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傅先生还教授物理化学,并且说,“要学好物理化学,必须要打好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傅先生的话给了邓从豪重要启发,他除了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修完了化学系外,还选修了数理系的几乎全部课程,老师和同学们无不称奇。
1945年夏天,邓从豪从厦门大学毕业,先是受聘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教授高中部的数学与化学。在集美学校工作了一年半之后,受郭庆棻教授之邀,邓从豪应聘到南昌中正大学化工系,担任了郭教授的助教。
1948年冬天,受著名化学家刘椽教授的邀请,邓从豪到位于美丽海滨城市青岛的山东大学化学系,并在孔孟之乡——齐鲁大地奉献了他的一生。
在邓从豪的人生旅途上,遇到唐敖庆教授是一个重大转折,可以说,是唐敖庆教授把邓从豪引进了理论化学的研究领域。邓从豪回忆说:“1952年,我在《化学学报》上读到了唐老师的两篇论文‘分子内旋转’和‘橡胶的弹性’,很感兴趣,就试着给唐老师写信求教,并请他寄这两篇论文的油印本以仔细研读。很快就收到了唐老师寄的油印本,他还在附信中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使我内心充满了感激。”这年夏天的暑假,高等教育部在青岛举办“物质结构教师进修班”,唐敖庆教授在进修班上系统地讲授了一门课,邓从豪作为山东大学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参加了进修班。1953年11月到1954年5月,邓从豪到吉林大学跟随唐敖庆教授进修了半年,不仅进一步学习了唐先生的治学经验,而且选择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化学键的量子理论”。为了培养中国的高端理论化学教学和科研队伍,高等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在吉林大学举办“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时间是从1963年10月~1966年1月,讨论班成员从全国高等学校中选拔,共计八人,这就是理论化学学术界常称的“唐敖庆研究集体八大员”,邓从豪成了“八大员”之一。在这个讨论班上,唐敖庆教授主讲了“量子化学”和“群论”两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并选择了“配位场理论计算”作为集体研究课题。邓从豪在这项研究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此后,邓从豪在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理论化学家。
邓从豪从1950年代初开始进行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及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1957年发表的《一个双原子分子势函数》被称为“邓势”,并被选入徐光宪先生编著的《物质结构》教科书;1978年发表了论文《化学反应速率的量子理论》,该论文放弃了艾林过渡态理论中关于化学平衡的假设,用严格的量子场论方法导出了新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公式,并用“过渡态与产物态相互作用的矩阵元”成功地证明了伍德沃德-霍夫曼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1994年,发表了《反应散射的LCAC?SW方法》,通过分析量子化学的LCAO?MO与反应散射波函数的异同,提出了用代数方程组来求解反应几率的新方法。1963年10月~1966年1月,作为唐敖庆研究集体的主要成员,邓从豪执笔写出了《配位势场的理论研究(I)——正八面体场的dn组态的理论分析》。该文的核心内容即邓从豪提出的“三维旋转群-点群耦合系数”,用以沟通了点群和连续群,为配位场理论建立完整的不可约张量方法铺平了道路。1966年8月,在北京召开暑期国际理论物理学学术会议,唐敖庆研究集体的《配位场理论研究》论文在会上进行交流,并被评为“大会十项优秀学术成果”之一。大会给予该项成果以高度评价说,中国科学家的《配位场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发射等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经过唐敖庆研究集体其他成员的进一步发展,这项成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这项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专著《配位场理论方法》(科学出版社1980年)同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书籍一等奖。值得指出的是,在配位场理论中,应用群链不可约表示将能谱分类,并用耦合系数进行不可约张量计算,中国科学家比国外早了近十年。1970年代末,开始探索电子相关问题,并在1992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即在超球坐标下实现了多电子体系薛定谔方程的直接求解,为深刻理解与电子相关的化学物理学问题奠定了基础。徐光宪院士在为《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写的“序”中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说“邓从豪的电子相关研究开辟了严格求解多体体系的新途径,为深入分析与电子相关有联系的化学、物理等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此项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7年)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8年)。
邓从豪能够在理论化学领域取得饮誉四海的成就,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天才加勤奋,如古人云“勤览经典,以自新益”;其二是师从名家,奋斗不息,求学终身。他的聪慧天资自不用说,一个化学系的学生能够同时把数理系的课程消而化之绝非常人所能为,而他的勤奋却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邓从豪从不消闲享受寒暑假及节日,是真正实践了“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读书学习”的人。山东大学的老同志都清晰地记得,不论寒冬还是炎夏,在深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