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先进事迹
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吴县人,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顾颉刚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世家,祖父为其取名诵坤。从小聪慧,爱读书。1897年入私塾读“四书”。1906年,入当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学。1908年,转苏州ysyk中学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学,喜爱文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沉迷于戏剧与故事。1915年顾颉刚因病回家,养病之余,著《清代著述考》。1916年,碍于预科生的身份,顾颉刚临时取名“颉刚”,以“自修”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1918年,北大教授刘半农等人发起征集歌谣运动,征集各地民歌,并刊发于《北大日刊》。此事引起顾颉刚的兴趣,他开始搜集歌谣数百首,并其他方言、谜语、谚语、唱本、风俗、宗教等资料若干。1919年5月,顾颉刚著《一个“全金六礼”的总礼单》,开始考虑民俗学、民间文艺的一些问题。
1920年,顾颉刚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冬,他开始点校《古今俗书考》,同时,将自己收集的歌谣进行注释整理,陆续发表于《北京晨报》。
1921年,北大成立研究所,沈兼士和马裕藻邀顾颉刚担任助教,兼《国学季刊》的编辑,编点《辨伪丛刊》。同时常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来往,讨论古史、伪书、伪事等问题,着手撰写“古史辨”论文。这时顾颉刚也致力于《诗经》研究,先后撰成《汉儒的诗学和诗经的真相》、《歌谣的转变》、《诗经的厄运与幸运》、《从诗经中整理出歌谣的意见》等文章。
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部书馆编纂中学历史教科书,拟将《诗》、《书》等古籍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其“古史是层累地造成”说开始酝酿,认为古代的史实记载多由神话转化而成。
1923年底,顾颉刚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北大研究所,担任《歌谣》周刊编辑,专职研究民俗学、民间文艺,并成为《歌谣》周刊的主要撰稿人,发表《郑樵对于诗词与故事的见解》、《东岳庙的七十二句》、《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各种方言标音实例(苏州音)》等文章。1924年,《歌谣》周刊刊发顾颉刚的《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反响热烈。
1925年4月,顾颉刚等人到北京西郊妙峰山进行社会民俗调查,后发表《妙峰山的香气》等文章。“五卅”惨案后,顾颉刚为《京极》主编《救国特刊》。9月,撰《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1926年初,《吴歌甲集》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室出版。4月,《古史辨》ysyk册出版。5月,发表《孟姜女故事之历史系统》。6月,撰成《苏州的歌谣》。秋天,赴厦门大学任国学院研究教授。年底,游泉州考察风俗,撰成《泉州的土地神》。1927年初,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4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后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等。年底,与何思敬、钟敬文等创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民间文艺》(后改名《民俗》周刊)亲撰发刊词。民俗学会还成立民俗物品陈列室,派员到韶关、云南等地考察、搜集唱本等民间文艺资料,创办民俗学传习班,顾颉刚主讲“整理传说的方法”又编辑出版民俗丛书。顾颉刚关于孟姜女故事的论著及其与师友的通信资料曾汇编成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相继出版,《妙峰山》和《苏粤的婚丧》(与刘万章合作)也出版了。
1928年3月,顾颉刚赴岭南大学演讲《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同时,顾颉刚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丛书》的总编辑,负责历史学和民俗学两类丛书的编纂。在中大期间,顾颉刚还先后为刘万章《广州儿歌甲集》,周振鹤《苏州风俗》、钱南扬《谜史》、谢云声《闽歌甲集》、陈元柱《台山歌谣集》、魏应麟《福州歌谣集》、吴藻汀《泉州民间传说》、姚逸之《湖南唱本提要》等书作序,发表《天后》及《东莞城隍庙图》等文章。
1929年5月,顾颉刚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兼课于北京大学,同时主编《燕京学报》。先后撰写《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现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洪水之传说及治水之传说》等。
1934年初,顾颉刚与谭其骧等人筹备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制定“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为挽救民族危亡致力于边疆和民族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同年,顾颉刚将自己研究《尚书》的成果分辑为《尧典评论》、《尧典问题集》和《禹贡讨论集》等出版,相继发表《五藏山经试探》、《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其中少部分与童书业合作)。
1935年初,顾颉刚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主编《史学集刊》;7月,调查河北省古迹,编纂《北平志》。1936年5月,当选为禹贡学会理事;秋,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主编《大众知识》。
从1929年顾颉刚到燕京大学至抗战前夕,他曾作过民间文艺研究,1931年与吴立模合作写成《苏州唱本叙录》。1933年,参加燕京大学教职员学生抗日会,成立“三户书社”(后改为通信读物编刊社),出版通俗读物,宣传抗日。接着,发表《鸣凤记中的吴歌》、《明俗曲琵琶调》、《王恩任拟歌谣》、《北平说书分类》、《滦州影戏》、《孟姜女故事材料目录》等文章,又点校冯梦龙《山歌》等。
“七七”事变后,顾颉刚赴西北工作。9月,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编印《老百姓》旬刊。1938年春曾先后赴临洮、渭源、康乐、岷县等地考察。1938年10月,顾颉刚到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在《益世报》上辟办《边疆》周刊。
1939秋,顾颉刚到成都,任齐鲁大学(今xx大学前身)国学研究所主任。时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立志于“拟集中精力于整理廿四史,使散乱材料串上系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