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骨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 ·下一篇文章:个人教育工作事迹材料
突出贡献奖事迹材料
藻胶、琼胶、碘等,并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和饲料生产,使我国成为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的褐藻胶生产大国。
20世纪70年代初,他与周百成、郑舜琴合作继续研究这一课题。1974年,他们在《植物学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几种绿藻、褐藻和红藻的吸收光谱的比较研究》。他们认为,海洋植物在登陆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光合生物进化的系统发育理论。
1980年3月,他率队考察西沙群岛,在我国首次发现了原绿藻。他与周百成对原绿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查明了藻类进化的三条途径,揭示出光合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直接证明了他们于1974年提出的光合生物进化系统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藻类的分类系统,开拓了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进化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他们的进化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内共生学说是不一致的,他们提出的进化系统也不同于一度流行的五界系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公认为我国进化论研究的三项重要成果之一。
七十多年来,曾呈奎与张峻甫等合作,对海藻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许多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了数十个海藻新种,几个新属,一个新科;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几十篇;1962年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海洋志》出版;1983年他主编的《中国常见海藻》英文版出版,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主持的“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曾先生曾先后赴苏联、民主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访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并以组织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于1983年6月在青岛成功地组织了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探讨会。曾先生曾是国际海藻类学会理事长、国际海藻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许多国外学者誉为“中国的海藻大王”。他领导的海藻栽培原理的研究,于1979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在50年代初,曾呈奎还领导进行紫菜生活史的研究并获得了显著成果。
50代以前,紫菜的生长史和孢子来源一直是个谜,所以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曾呈奎教授与助手们进行孢种研究,破解了其中的“秘密”,正式了完全可以依靠人工生产壳孢子,用于紫菜的人工养殖,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他们的驯种成果在沿海推广后,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使中国紫菜年产量达到了一千多万吨干品,成为世界第三紫菜国。
在此期间,曾先生还与有关人员攻克了紫菜苗种一直没有苗源的难题,阐明了通过培养紫菜丝状体可以获得生产上所需的壳孢子。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获得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呈奎还积极参与国家有关海洋方面的其他工作。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负责制订我国科学发展规划。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曾呈奎被任命为该委员会气象海洋学科组副组长。他参与制订出的《1956~1967年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入《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的第七项重点任务。此后,曾呈奎又被任命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副组长,参与了多次海洋科学规划和重大计划的制订。
通过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曾呈奎与其他领导和专家们都深深感到,国家应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国家的海洋。1963年,曾呈奎和部分海洋学家提出成立国家海洋局的建议,并委托曾呈奎、赫崇本等7人起草报告,29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建议。中央接受科学家们的建议,于1964年成立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80年代初,xx省,特别是青岛市,是全国海洋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最为集中的地方。但是,这些单位隶属的系统不同,相互间联系和交流较少,协作不利,致使没能发挥出集中的优势。对此,曾呈奎联合了一批科学家联名向xx省人民政崐府建议成立xx海洋技术开发中心,以协调各海洋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xx省人民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于1981年在青岛成立了xx海洋技术开发中心,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台湾海峡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特点,曾呈奎1957年就指出,应该在厦门建立海洋研究机构。1978年曾呈奎积极支持福建省在厦门建立福建海洋研究所。他亲自推荐所长,并选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支援该所。
1981年,他积极支持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改建成xx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使其成为国家唯一的专业海洋药物研究机构。为此,他向全国人大和xx省人大提交了议案,被xx省人民政府接受,并下达文件,付诸实施,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1988年,他积极支持并亲自批准了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药物学分会的成立,为海洋药物研究、教学和生产工崐作者提供了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和场所,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科学的发展。
1980年1月8日,曾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入党之后,他更觉得像是焕发了青春,工作起来经常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外,他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的主编、《海洋和湖沼》和《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的主编,以及在国外出版的《海洋植物学》和《海洋生态学发展》中国方面的编委。他为祖国的海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门技术人才。
曾呈奎院士在76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37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12部学术专著,并获得国内外一个又一个殊荣。他一生为推动我国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始终活跃在国际海洋科技前沿。
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1991年11月,被xx省委、省政府授“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5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被授予“烟井新喜志奖(Shinkishi Hatai Medal)”。1996年8月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997年9月荣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2009年,国家海洋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展了“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曾呈奎当选为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2001年4月荣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
2010年10月8日,以“曾呈奎”命名设立的“曾呈奎海洋科技奖”在xx青岛举行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揭晓,这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科技奖项。
20世纪70年代初,他与周百成、郑舜琴合作继续研究这一课题。1974年,他们在《植物学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几种绿藻、褐藻和红藻的吸收光谱的比较研究》。他们认为,海洋植物在登陆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光合生物进化的系统发育理论。
1980年3月,他率队考察西沙群岛,在我国首次发现了原绿藻。他与周百成对原绿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查明了藻类进化的三条途径,揭示出光合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直接证明了他们于1974年提出的光合生物进化系统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藻类的分类系统,开拓了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进化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他们的进化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内共生学说是不一致的,他们提出的进化系统也不同于一度流行的五界系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公认为我国进化论研究的三项重要成果之一。
七十多年来,曾呈奎与张峻甫等合作,对海藻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许多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了数十个海藻新种,几个新属,一个新科;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几十篇;1962年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海洋志》出版;1983年他主编的《中国常见海藻》英文版出版,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主持的“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曾先生曾先后赴苏联、民主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访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并以组织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于1983年6月在青岛成功地组织了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探讨会。曾先生曾是国际海藻类学会理事长、国际海藻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许多国外学者誉为“中国的海藻大王”。他领导的海藻栽培原理的研究,于1979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在50年代初,曾呈奎还领导进行紫菜生活史的研究并获得了显著成果。
50代以前,紫菜的生长史和孢子来源一直是个谜,所以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曾呈奎教授与助手们进行孢种研究,破解了其中的“秘密”,正式了完全可以依靠人工生产壳孢子,用于紫菜的人工养殖,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他们的驯种成果在沿海推广后,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使中国紫菜年产量达到了一千多万吨干品,成为世界第三紫菜国。
在此期间,曾先生还与有关人员攻克了紫菜苗种一直没有苗源的难题,阐明了通过培养紫菜丝状体可以获得生产上所需的壳孢子。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获得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呈奎还积极参与国家有关海洋方面的其他工作。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负责制订我国科学发展规划。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曾呈奎被任命为该委员会气象海洋学科组副组长。他参与制订出的《1956~1967年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入《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的第七项重点任务。此后,曾呈奎又被任命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副组长,参与了多次海洋科学规划和重大计划的制订。
通过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曾呈奎与其他领导和专家们都深深感到,国家应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国家的海洋。1963年,曾呈奎和部分海洋学家提出成立国家海洋局的建议,并委托曾呈奎、赫崇本等7人起草报告,29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建议。中央接受科学家们的建议,于1964年成立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80年代初,xx省,特别是青岛市,是全国海洋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最为集中的地方。但是,这些单位隶属的系统不同,相互间联系和交流较少,协作不利,致使没能发挥出集中的优势。对此,曾呈奎联合了一批科学家联名向xx省人民政崐府建议成立xx海洋技术开发中心,以协调各海洋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xx省人民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于1981年在青岛成立了xx海洋技术开发中心,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台湾海峡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特点,曾呈奎1957年就指出,应该在厦门建立海洋研究机构。1978年曾呈奎积极支持福建省在厦门建立福建海洋研究所。他亲自推荐所长,并选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支援该所。
1981年,他积极支持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改建成xx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使其成为国家唯一的专业海洋药物研究机构。为此,他向全国人大和xx省人大提交了议案,被xx省人民政府接受,并下达文件,付诸实施,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1988年,他积极支持并亲自批准了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药物学分会的成立,为海洋药物研究、教学和生产工崐作者提供了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和场所,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科学的发展。
1980年1月8日,曾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入党之后,他更觉得像是焕发了青春,工作起来经常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外,他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的主编、《海洋和湖沼》和《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的主编,以及在国外出版的《海洋植物学》和《海洋生态学发展》中国方面的编委。他为祖国的海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门技术人才。
曾呈奎院士在76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37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12部学术专著,并获得国内外一个又一个殊荣。他一生为推动我国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始终活跃在国际海洋科技前沿。
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1991年11月,被xx省委、省政府授“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5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被授予“烟井新喜志奖(Shinkishi Hatai Medal)”。1996年8月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997年9月荣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2009年,国家海洋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展了“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曾呈奎当选为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2001年4月荣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
2010年10月8日,以“曾呈奎”命名设立的“曾呈奎海洋科技奖”在xx青岛举行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揭晓,这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科技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