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突出贡献奖事迹材料
- ·下一篇文章:水产养鱼先进个人事迹
个人教育工作事迹材料
纂任务,编写了国内ysyk本《西康省分县地图集》,搜集整理了十册之巨的《藏汉大辞典资料本》。
1948年,张煦到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为了培养藏学、藏语研究人才,他义务性地开设藏语和藏学的课程,曾应约赴四川大学锦江佛学会为五位学生义务讲授《藏文文法》,长达一年时间。
解放后,张煦被聘为四川大学教授,兼川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一边主持编辑《藏汉大辞典》,一边培养藏学研究人才。他曾采用各种方式培养《藏汉大辞典》的编写人才,《大辞典》编写人员中的金鹏、王沂暖等著名人士,都是他培养的学生。他曾鼓励学生说:“研究西藏吧!这里好比一块肥得流油的土地,撒下种子就要开花结果。西藏文化是一座宝库,只要钻进去,就可以获得很多宝贝。”
1958年,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成立,《大辞典》划归该分院领导,张煦继续领衔主编。为了获得具体详实的文献资料,已65岁高龄的张煦亲自率领《大辞典》编纂组成员,前往拉萨,深入群众,采集口语资料。途经西安时,西藏一位负责同志担心他年龄大,体力不支,难以适应高寒地区的气候,执意劝他返回成都。张煦却坚持说:“感谢党对我的关怀,但编成《大辞典》是我多年的夙愿。此次受分院之命,一定要去拉萨完成《大辞典》的编纂任务。”几经磋商,拗不过他的执著,这位领导同意他去了。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西藏,各方面给编纂《大辞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藏族著名的诗人江金·索朗杰布和著名的老学者洛桑图旺、洛桑多吉热情赞助,积极参加工作。张煦十分兴奋,在与编纂组副主编祝维翰商量后,决定改弦易辙,打破原稿规模,扩大收词范围,走综合双解的道路。由于工程浩大,他在拉萨一直住到1962年才回成都。
1959年12月22日,他有一首诗写道:“朝捧稀糜晚酪浆,强因文字付平章,千山寒雪侵虚室,一片晴云走大荒。楼阁罗香擎易举,日星悬照傍偏长,史仓不见通弥(西藏苍颉)去,觅取邗沟愧对忙。”工作中他仔细审阅每一个词条,一丝不苟。他常说“辞典就是老师”,编纂者“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
1963年,《大辞典》归省民委领导,张煦也随之调入四川民族研究所。
1964年,《大辞典》初稿终于编成,张煦和副主编祝维翰一起将文稿送交北京相关领导、专家审查,获得较高评价。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煦被定罪为“反动学术权威”,《大辞典》编辑工作停顿。在邓小平、方毅等领导的关怀下。
1978年,《大辞典》编辑工作重新上马。这一年,张煦获“吴玉章奖金”语言文学一等奖。1979年,出版了《藏汉词典》征求意见稿。1981年,张煦将自己珍藏的两部《甘珠尔》和一部《丹珠尔》、几百包藏文书籍捐给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并要家属在他身后,把他积累的藏文书籍全部捐赠给四川民族研究所,供后继者使用,希望后继者全面打开西藏文化的宝库。
1983年9月1日,张煦不幸病逝于成都,生前并未亲眼目睹《大辞典》的正式出版。1985年,《大辞典》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它是我国ysyk部供阅读藏文典籍、研究藏学课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使用的大型综合工具书。全书收词53000余条,以词语为主,兼收百科。这部辞书无论就藏族文化的开拓面,收集系统和编写内容的深度以至体例的建立等方面较之国内外同类辞书,均有较大的提高,对藏语文化的发展和藏汉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86年,《大辞典》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87年,《大辞典》参加了香港举办的国际书展;1993年,《大辞典》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48年,张煦到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为了培养藏学、藏语研究人才,他义务性地开设藏语和藏学的课程,曾应约赴四川大学锦江佛学会为五位学生义务讲授《藏文文法》,长达一年时间。
解放后,张煦被聘为四川大学教授,兼川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一边主持编辑《藏汉大辞典》,一边培养藏学研究人才。他曾采用各种方式培养《藏汉大辞典》的编写人才,《大辞典》编写人员中的金鹏、王沂暖等著名人士,都是他培养的学生。他曾鼓励学生说:“研究西藏吧!这里好比一块肥得流油的土地,撒下种子就要开花结果。西藏文化是一座宝库,只要钻进去,就可以获得很多宝贝。”
1958年,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成立,《大辞典》划归该分院领导,张煦继续领衔主编。为了获得具体详实的文献资料,已65岁高龄的张煦亲自率领《大辞典》编纂组成员,前往拉萨,深入群众,采集口语资料。途经西安时,西藏一位负责同志担心他年龄大,体力不支,难以适应高寒地区的气候,执意劝他返回成都。张煦却坚持说:“感谢党对我的关怀,但编成《大辞典》是我多年的夙愿。此次受分院之命,一定要去拉萨完成《大辞典》的编纂任务。”几经磋商,拗不过他的执著,这位领导同意他去了。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西藏,各方面给编纂《大辞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藏族著名的诗人江金·索朗杰布和著名的老学者洛桑图旺、洛桑多吉热情赞助,积极参加工作。张煦十分兴奋,在与编纂组副主编祝维翰商量后,决定改弦易辙,打破原稿规模,扩大收词范围,走综合双解的道路。由于工程浩大,他在拉萨一直住到1962年才回成都。
1959年12月22日,他有一首诗写道:“朝捧稀糜晚酪浆,强因文字付平章,千山寒雪侵虚室,一片晴云走大荒。楼阁罗香擎易举,日星悬照傍偏长,史仓不见通弥(西藏苍颉)去,觅取邗沟愧对忙。”工作中他仔细审阅每一个词条,一丝不苟。他常说“辞典就是老师”,编纂者“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
1963年,《大辞典》归省民委领导,张煦也随之调入四川民族研究所。
1964年,《大辞典》初稿终于编成,张煦和副主编祝维翰一起将文稿送交北京相关领导、专家审查,获得较高评价。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煦被定罪为“反动学术权威”,《大辞典》编辑工作停顿。在邓小平、方毅等领导的关怀下。
1978年,《大辞典》编辑工作重新上马。这一年,张煦获“吴玉章奖金”语言文学一等奖。1979年,出版了《藏汉词典》征求意见稿。1981年,张煦将自己珍藏的两部《甘珠尔》和一部《丹珠尔》、几百包藏文书籍捐给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并要家属在他身后,把他积累的藏文书籍全部捐赠给四川民族研究所,供后继者使用,希望后继者全面打开西藏文化的宝库。
1983年9月1日,张煦不幸病逝于成都,生前并未亲眼目睹《大辞典》的正式出版。1985年,《大辞典》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它是我国ysyk部供阅读藏文典籍、研究藏学课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使用的大型综合工具书。全书收词53000余条,以词语为主,兼收百科。这部辞书无论就藏族文化的开拓面,收集系统和编写内容的深度以至体例的建立等方面较之国内外同类辞书,均有较大的提高,对藏语文化的发展和藏汉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86年,《大辞典》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87年,《大辞典》参加了香港举办的国际书展;1993年,《大辞典》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