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水产养鱼先进个人事迹
- ·下一篇文章:当代教育家事迹
教学副校长先进事迹
面继续在他擅长的表面化学领域,指导部分教师和研究生研究不同的吸附模型和热力学,深入探讨吸附质、吸附剂和溶剂复杂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开展国内尚属空白的许多胶体体系的研究,如高分子溶液的物理化学、缔合胶体的物理化学、分散体的流变学、乳状液与泡沫的稳定性、水面不溶物膜等。他始终以发展的思想治学,不断追踪科学发展的步伐,以先进、新颖的理论和科学事例来充实教学内容。在20世纪50年代,他讲授普通化学时,就为学生介绍晶体对称性、化学热力学原理、物质波动性、催化理论、势能曲线和共振论等内容,这在当时国内外都是很罕见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傅鹰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在实验和习题上都丝毫不得马虎。傅鹰教授还很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傅鹰针对长期存在于化学界某些人身上的轻实验重理论的风气,特别强调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辩证地对待科学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关系,认为“任何人全承认理论是必要的,倘若这种理论是从实验的结果出发,有预示的作用,有指导的作用,使我们对于现象了解得更深入一步。没有理论,实验就可能变成盲动,劳而无功,进步迟缓,或根本不能进步。但是无论如何,理论即使是最好的理论也不能代替实验。而我们的学生中有很可观的一部分正犯了以理论代实验的错误。我们有责任来纠正这种错误”。为此,在课堂上经常用翔实的实验数据来论证理论产生的实验基础、精确程度以及适用范围;课后,他还亲自到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和严格认真地指导学生上实验课,仔细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实验现象。因此,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在课堂上,他经常用翔实的实验数据来论证科学理论,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理论必须基于可靠的实验数据。
傅鹰一贯强调协作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化学家太少而任务又如此之多,所以合作是很重要的。”在校内,他提倡开展系内、系间的合作研究;在校外,他热情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兼任研究员和学术委员,密切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联系。在讨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他再次强调:高校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不做研究,就只能教学生达到似懂而不可能达到真懂的地步。傅鹰教授的这些可贵的教育理念,在北京大学、xx大学,乃至全国的教育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傅鹰是我国少数有突出贡献的物理化学家之一,尤其在胶体和表面化学的研究上有着很深的造诣,是我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是我国化学教育的一代宗师。傅鹰在国内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傅鹰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吴宪合作,研究了鸡蛋清蛋白溶液的表面化学性质。在1930年他们共同发表的论文中指出:等电点时的表面张力最低。这在国际上是蛋白质界面化学方面最早的论文之一。1957年,他为了探索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和植物学家汤佩松合作,开展了生命起源课题的研究。用火花放电法首次由简单的无机物H2S合成了含硫氨基酸,证实了他们提出的“在地球原始状态下的还原气体中,作为蛋白质和酶或辅酶中一个重要成分的含硫氨基酸,可以不借助任何生物的参与,由火花放电的辐射能直接产生”的看法。这是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起源的先驱工作之一。
早在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傅鹰师从巴特尔教授,主攻表面现象和吸附作用,旁及多种胶体体系。他潜心研究,取得了系统而有开创性的丰硕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傅鹰192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曾对著名的“特劳贝(Traube)规则”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傅鹰用硅胶从溶液中的吸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吸附量随溶质的碳链增加而减少。在巴特尔的指导下,傅鹰还进行了液体对固体润湿热的研究,并首次测定了四种不同的二元液体混合物对固体的润湿热。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1929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指出:润湿热是总表面能变化而不是自由表面能变化的量度,度量自由表面能变化的应是粘附张力。且他以充分的实验数据断定,不能完全依靠润湿热的大小作为判断固体对液体吸附程度的指标,并于1929年首创了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热化学方法。在当时这是一项首创性的研究成果,比著名的BET气体吸附法要早八年。
1944~1950年,傅鹰第二次赴美期间,以他所擅长的热力学为工具,继续开展吸附作用的研究。他发现了溶液中多分子层吸附现象,将著名的BET多层吸附公式,由气相中的吸附合理地推广到应用于溶液中的吸附,并提出了计算活度系数的方法。其研究成果仍居于当时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都被写入了各国的胶体和表面化学专著之中。
傅鹰襟怀坦荡,为人刚正不阿。1957年,他曾坦率地对党在知识分子和科学教育工作中某些“左”的政策、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和个别党员的错误作法提出过尖锐、中肯的批评,对此毛主席曾给予充分的肯定。1962年3月,傅鹰应邀出席中央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他又对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中的错误和知识分子政策中的偏差等陈述了肺腑之言,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和关切,紧接着任命他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因为傅鹰的磊落耿介,他曾被毛泽东“钦点”过两次。也正因为这两次“钦点”,他在“反右”斗争中竟奇迹般地与“右派”擦肩而过。按照龚育之的说法,“反右”中,“傅鹰因为有过毛的这番话,定,不但先生没得幸免于这一场灾难”。而据北大化学系的教师回忆,正是由于“毛泽东对傅鹰给予充分肯有被错划为右派,北大的教授们也都因此而幸免”。
傅鹰一贯强调协作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化学家太少而任务又如此之多,所以合作是很重要的。”在校内,他提倡开展系内、系间的合作研究;在校外,他热情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兼任研究员和学术委员,密切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联系。在讨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他再次强调:高校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不做研究,就只能教学生达到似懂而不可能达到真懂的地步。傅鹰教授的这些可贵的教育理念,在北京大学、xx大学,乃至全国的教育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傅鹰是我国少数有突出贡献的物理化学家之一,尤其在胶体和表面化学的研究上有着很深的造诣,是我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是我国化学教育的一代宗师。傅鹰在国内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傅鹰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吴宪合作,研究了鸡蛋清蛋白溶液的表面化学性质。在1930年他们共同发表的论文中指出:等电点时的表面张力最低。这在国际上是蛋白质界面化学方面最早的论文之一。1957年,他为了探索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和植物学家汤佩松合作,开展了生命起源课题的研究。用火花放电法首次由简单的无机物H2S合成了含硫氨基酸,证实了他们提出的“在地球原始状态下的还原气体中,作为蛋白质和酶或辅酶中一个重要成分的含硫氨基酸,可以不借助任何生物的参与,由火花放电的辐射能直接产生”的看法。这是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起源的先驱工作之一。
早在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傅鹰师从巴特尔教授,主攻表面现象和吸附作用,旁及多种胶体体系。他潜心研究,取得了系统而有开创性的丰硕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傅鹰192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曾对著名的“特劳贝(Traube)规则”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傅鹰用硅胶从溶液中的吸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吸附量随溶质的碳链增加而减少。在巴特尔的指导下,傅鹰还进行了液体对固体润湿热的研究,并首次测定了四种不同的二元液体混合物对固体的润湿热。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1929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指出:润湿热是总表面能变化而不是自由表面能变化的量度,度量自由表面能变化的应是粘附张力。且他以充分的实验数据断定,不能完全依靠润湿热的大小作为判断固体对液体吸附程度的指标,并于1929年首创了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热化学方法。在当时这是一项首创性的研究成果,比著名的BET气体吸附法要早八年。
1944~1950年,傅鹰第二次赴美期间,以他所擅长的热力学为工具,继续开展吸附作用的研究。他发现了溶液中多分子层吸附现象,将著名的BET多层吸附公式,由气相中的吸附合理地推广到应用于溶液中的吸附,并提出了计算活度系数的方法。其研究成果仍居于当时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都被写入了各国的胶体和表面化学专著之中。
傅鹰襟怀坦荡,为人刚正不阿。1957年,他曾坦率地对党在知识分子和科学教育工作中某些“左”的政策、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和个别党员的错误作法提出过尖锐、中肯的批评,对此毛主席曾给予充分的肯定。1962年3月,傅鹰应邀出席中央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他又对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中的错误和知识分子政策中的偏差等陈述了肺腑之言,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和关切,紧接着任命他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因为傅鹰的磊落耿介,他曾被毛泽东“钦点”过两次。也正因为这两次“钦点”,他在“反右”斗争中竟奇迹般地与“右派”擦肩而过。按照龚育之的说法,“反右”中,“傅鹰因为有过毛的这番话,定,不但先生没得幸免于这一场灾难”。而据北大化学系的教师回忆,正是由于“毛泽东对傅鹰给予充分肯有被错划为右派,北大的教授们也都因此而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