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2 → 文章内容

名师个人事迹材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0:38:52

   梁实秋,祖籍浙江余杭,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当代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大家,著名学者。中国20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盛名的文学评论家,他还是杰出诗人、著名文学翻译家,国内ysyk个系统全面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并于1921年与闻一多、孙大雨等人共同组织清华文学社。1923年8月,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1926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国立xx大学和北京大学。1927年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一 悠悠山大情铭铭青岛心
    国立xx大学校长杨振声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办学方针,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全国广聘名师,到上海时碰见闻一多、梁实秋二人。杨振声求贤若渴,一遇闻、梁,便视为宝,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杨振声介绍说;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ysyk,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这种先尝后买的方法颇具诱惑力。于是,在1930年夏天,梁实秋携眷与闻一多欣然抵达青岛进行考察。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青岛的“半日游览”里,他们沿街所见,绿树成荫,掩映着红瓦楼房,而且三面临海,气派壮观,令人心旷神怡,梁写下了“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一席饮宴后就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梁实秋被任命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的xx大学中又一枝奇葩。
    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来到xx大学。生活上有情有趣,舒适惬意,尽情享受着海滨生活的慷慨赠与,与此同时,山大刻苦扎实的学风也令其振奋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之中。起初梁实秋主要着手于古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化解当代社会“蔑视经书或是提倡复古”的极端风气,提倡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古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xx大学执教做足文学准备。短短几年,梁实秋逐字逐句地研读完《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和《杜诗全集》。梁实秋还特别迷上了杜诗,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杜诗版本,几乎全部杜诗都被他“圈点了一遍”,而杜甫所撰写的仇注、钱注、千家注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饱览古书使他的文学功底愈加深厚。
    梁实秋的工作十分忙碌,他在外文系开设了“英语”、“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文艺批判”等课程,还担任了其他系的公共英语课。他来山大时只有二十八岁,但讲起课来却是轻车熟路,思维敏捷,语言精练生动。授课时间观念极强,总是踏着铃声进入教室,进屋便讲,不疾不徐,绝无赘余,一课讲毕话音刚落而下课铃声正好响起。他常对学生和同事说:“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仅凭这点,他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扬。年轻有为的他相貌堂堂、温和有礼、衣着淡雅不俗,虽是留洋出身,却不喜洋服,总是长衫棉袍,颇具谦谦君子之风,再加上他的智慧与谐趣,往往让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深受学生欢迎,这也令他的众多学生至今还能记忆起他所教授的课程。他也曾回忆说:“我所讲课只要听之者不是根本不听,总能得其梗概,稍加钻研,必可臻于深刻。”虽然他极为爱护学生,遇到寒暑日总会特别关照提醒同学们,但对待成绩分数又十分严格,他常说“轻画分数,才是教师的失职”,也正因这种恪尽职守的执教风格,才让他的学生在认真求知的浓烈气氛中不断拓宽知识,受益匪浅。1934年,当xx大学的学生们听说胡适信邀梁实秋去北京大学任教,便联名上书挽留梁实秋,并致函北大校长“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才较多,至希见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他的敬重和信任。
    梁实秋负责的图书馆工作也是千头万绪,要准备每周一期的《图书馆专刊》,作为图书馆专业周刊,不仅在大学罕见,在社会上也是唯一的。他有时还特地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由于馆内收藏莎翁著作最多,中外文各种版本甚至珍藏本都囊括其中,xx大学图书馆也因此而名扬全国。与此同时,他依然奋力写作,不间断地撰写小品、散文,并准备开展莎士比亚全集翻译。
    古有李白、杜甫等八位盛世酒徒,一千多年后在xx大学又出现了新一代的“酒中八仙”。四年的执教,让梁实秋结交了众多好友,与杨振声、闻一多等七名“酒徒”,加上诗人方令孺一名“女吏”八人共同组成了“新八仙”,他们秉性豪爽“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磬,”他们又文笔卓绝写下“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的好句。
    1934年夏,梁实秋一家迁往北平,从此,他结束了在山大四年风流倜傥的名士生活,美丽的山大校园、淳厚的山大校风和性情豪爽的xx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认为这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漫漫岁月里他念念不忘这段时光,这种情怀也深深感染着一家人,其女梁文蔷于1999年特地回青岛寻访,当她看到刻着“梁实秋故居”的石碑,禁不住潸然泪下。
    二 笔耕一生著作等身
    梁实秋在他风雨波折的八十载春秋中勤奋耕耘,成果颇丰,著作达2000万字,留给中国文坛一座巨大的宝库。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一生中撰写了《西雅图札记》等三十多本文集,小品文、杂文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为其代表作,以其特殊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独树一帜,开拓了一片散文新天地。该散文集40年间共印30多版,创下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记录。老舍夫人在梁实秋辞世后,用14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他的一生:“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
    他也是新月派名副其实的重要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在新月书店连续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学批评专著,还在《新月》月刊发表了数十篇文艺专论,其

[1] [2]  下一页


名师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