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杂文天下文章中心公文文章百家争鸣事迹材料0002 → 文章内容

名师个人事迹材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上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8-12-23 0:38:52

思想观点受到不少学者追捧。他的写作风格在新月派诗人中极具代表性,其作用也是无可取代的。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巨大工程几乎耗掉了他大半生岁月。原本他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也甚为有限,只是在上学时读过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极有意义,遂制定一个翻译计划,准备每年译出两部,18年后中文莎翁全集即可问世,可谁知这漫长的过程竟延续了40载春秋。他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开始一起参与翻译的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纷纷放弃之后,他独任艰巨,默默地承担了全部任务。在工作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也只是轻轻叹谓“译事中的困难真是一言难尽”。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直至1967年终于译完包括诗集在内的莎翁全部作品。晚年的梁实秋杂事缠身,又患有糖尿病和胆结石,身体健康明显恶化,因此对译完莎剧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甚至给女儿梁文蔷写信说:“我打算以余年完成这一工作,但是上天是否准许我,我自己也无把握,只有靠你们给我祷告了。”漫长的翻译过程是对梁实秋生命和意志的严峻考验,他顽强地经受住了。这一宏大工程竣工,煌煌四十卷莎翁全集,全部译文达300余万字。他这项历经半生的壮举重启了莎学东方之门,也被世人誉为给当代中国带来的最好的文化礼物。
    1977年,他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是我国英语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权威工具书,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梁实秋在人生旅途上顽强地挺进,生命不歇,笔耕不辍。垂暮之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又完成了两项浩大的工程:编纂《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更为惊人的是,与此同时他还计划开始另一项更大的工程:用英文写《中国文学史》、编《中国文学选》。常年的伏案写作致使他痔疮出血染红了坐垫,他却全然不觉。“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这是梁实秋给友人的赠言,却也是自己毕生的格言警句,勉励着他不停地创作。
    三 重情重义思乡泪朴实无华真性情
    他是文学大师,也是重情重义之士。他一生朋友众多,从学界到政界,从国内到国外,吴文藻、闻一多、季羡林等人都是他的挚友。他曾写道:“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当代文学名家冰心女士更是对他欣赏有加,并称“梁实秋是我的一生知己”。1981年梁文蔷ysyk次回国,父亲让她给冰心捎句话“他没变”,这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友谊,感人至深,众多弥足珍贵的友谊伴随了梁实秋一生。
    虽然在国外生活过多年,但梁实秋骨子里绝对是一个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情怀的人。他从美国回来立即抛开钢笔用起了毛笔,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不得不又用起钢笔。对于子女教育,很是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家从不卖弄自己极好的英文,只说北京话。他天天走小路步行到校,从不坐车。在很多人眼里,他“洋派十足”,教书时,口操英语,却长袍马褂布底鞋,叠裆裤子还要扎腿带子。
    梁实秋可谓是爱吃更爱品的美食大家,出国后,他时常念叨北京的小吃,后来有朋友从大陆带一些老北京的小吃给他,他尝后总是摇头叹气:“不一样,不一样!”在饭桌上说起一道菜肴就想起在北京时的地道做法,进而陷入惆怅的思乡之情,人不管流浪多远,对故乡感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在美国的时候,别人特地邀请他加入美国籍,梁实秋拒绝说:“我是中国人,我以是中国人为自豪。”
    性情旷达、淡泊名利的梁实秋曾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当台湾准备将梁实秋推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时,他说:“我不行,中国代表就给一个名额,台湾这么一个小地方代表不了中国,只有老舍行。”可是当时梁实秋还不知道相隔海峡的老舍已经去世了。晚年的梁实秋曾感叹自己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是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是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是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是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博览群书并撰写2000万字文章的文学大师,竟然说自己读书不够,这是何等的自谦,也正是这恬淡朴实的性情,一次又一次地将梁实秋推向文学巅峰。
    1987年11月3日,梁秋实带着八十六年的“风风雨雨的幸福记忆”离开了,给世人留下了他一生铸就的文学瑰宝。他生前特意嘱咐葬礼时要穿长袍马褂,不要西装,并将他葬于高处,“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萦的故乡”。
  好一个享誉盛名的文学大师,好一颗感天动地的赤子之心。

上一页  [1] [2] 


名师个人事迹材料